偈二首 其一
气候欲流金,炎威将铄石。
扇子摇明月,云片耸奇峰。
蚕成茧而麦渐收,笋抽簪而梅已熟。
薰风习习,逝水滔滔。
鹊噪森松,鶑啼修竹。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
有愿必从,无刹不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气闷热如流金,炎热威力能使石头熔化。扇子摇动如明月照亮夜色,云朵聚集像山峰巍峨耸立。蚕作茧自缚而小麦逐渐成熟收割,竹笋节节长高而梅树果实已经熟透。微风吹拂带来清凉,江水奔流不息。喜鹊在密林中欢快地鸣叫,黄莺在绿竹间婉转地歌唱。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只要有愿望就会实现,没有一刹佛土不是他们所显现的。
去完善
释义
1. 气候:指季节、天气、温度等自然现象的总称。
2. 欲流金:形容天气炎热得如同金子熔化流动一般。
3. 炎威:酷热的威力或气势。
4. 铄石:使石头熔化,比喻天气极为炎热。
5. 扇子:古代用来驱暑的用具。
6. 明月:指天上的月亮。
7. 云片:天空中聚集在一起的云朵。
8. 耸:形容物体直立突出。
9. 奇峰:奇特的山峰。
10. 蚕成茧:指蚕吐丝作茧的过程。
11. 麦渐收:指麦子逐渐成熟并收获的过程。
12. 笋抽簪:竹笋生长的过程。
13. 梅已熟:梅树结出的果实已经成熟。
14. 薰风:和暖的风,这里指夏季的微风。
15. 逝水:流逝的水,这里指不断流淌的河水。
16. 滔滔:形容水流盛大。
17. 鹊:喜鹊,鸟名。
18. 森松:繁茂的松树。
19. 鶑:黄莺,鸟名。
20. 修竹:高大的竹子。
21. 观音势至:佛教中的两位菩萨,分别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22. 文殊: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23. 普贤:普贤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24. 有愿必从:只要有愿望就一定会实现。
25. 无刹不现:无论在哪里都能看到佛的显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禅意的诗。诗人以气候炎热为引子,用“流金”和“铄石”两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炎热的天气。接下来,诗人通过“扇子摇明月,云片耸奇峰”两句诗,形象地描绘出夏天的夜晚和白天两种不同的景象。前者让人感受到宁静与清凉,后者则凸显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壮观。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四季更替的景象:春天蚕茧结成,小麦丰收;夏天竹笋拔节生长,梅子成熟;秋风习习,河水滔滔;喜鹊在森林里欢唱,黄莺在竹林间鸣叫。这些自然的变化不仅给人以视觉的享受,还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最后,诗人以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等四大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信仰者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里的四大菩萨象征智慧和慈悲,代表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具有的信念和决心。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将禅意与自然相融合,既富有哲理,又具有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二首 其一》是唐代著名禅师释咸静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世纪至8世纪之间,也就是唐代初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僧侣和文人墨客都在研习佛教教义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
释咸静作为一位高僧,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受到了皇室和文人士大夫们的尊敬。然而,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曾经因为追求真理而遭到权贵的打压。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定地信仰佛教,并以此为指导,积极地弘扬佛法,帮助众生解脱烦恼。
在《偈二首 其一》中,释咸静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即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他认为,人生的一切苦难和快乐都是前世因缘所决定的,只有通过修行和觉悟,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达到涅槃的境界。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许多人都在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