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桥送别
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黄河上有一座浮桥,晋国人回家路途遥远。如果倚靠栏杆向远处望去,可以看到狂风暴雨中行人马匹艰难前行的情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河阳桥:古浮桥名,位于黄河上。
2. 晋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
3. 阑干:即栏杆。
4. 北风驱马:表示在北方刮风的天气下骑马。
5. 雨萧萧:形容雨水纷纷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河阳桥送别》是一首描绘离别的古代诗词。诗人柳中庸以黄河、浮桥、晋国归人和远望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离别时的萧瑟氛围。从诗中可以看出,游子远离家乡,在茫茫的旅程中渡过黄河,望着遥远的北方,心境显得格外的寂寥。这首诗表达了对亲人或朋友的深情厚意和不舍之情,以及对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的感慨和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河阳桥送别》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天宝年间(742-756年)。这一时期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然而也是封建统治日趋腐朽的时期。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社会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柳中庸生活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多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这首诗描绘了在河阳桥上送别的场景,展现了离别的哀伤和重逢的希望。通过对比离别时的哀愁与重逢时的喜悦,表达了人们对友谊、亲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首诗的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实的深深忧虑。他看到社会的动荡不安,感受到人民的疾苦,因此通过这首诗表达出对社会矛盾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他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时光,珍惜身边的人,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