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声音更融入了几层深深的离别之痛,在江南的岔路口徘徊,最终牵系着对洛阳城的无尽怀念。

去完善
释义
江南歧路:比喻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与迷茫;洛阳城:唐代东都,常作为游子思乡的象征。

去完善
赏析
全诗开篇以“抽弦促柱”点出听筝的动作,随即引出“秦人悲怨声”,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第二联运用拟人手法,将筝声比作春风和啼鸟,赋予其生命与情感,生动表现出音乐的感染力。第三联通过设问句式,把视角从个体扩展到普天下漂泊之人,“愁灯影”与“思月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孤独与思念的主题。末尾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主旨,将个人离别之情升华至家国之思。“江南歧路洛阳城”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灵归宿的遥远寄托。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写出了音乐的魅力,也道尽了人生的沧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作者柳中庸身处一个音乐与诗歌紧密相连的时代。他当时可能正经历着人生的离别之苦,或在羁旅之中,思乡念亲。秦筝那急促的弦音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愁绪,使他联想到秦地人民的悲怨情感。这种情感与自己漂泊异乡、思念故土亲友的心境相融合,于是借听筝的感受写下了此诗,表达那份深沉的离情别绪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