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书作
岩居秉贞操,所慕在玄虚。
清夜眠斋宇,终身观道书。
形忘气自充,性达理不余。
于道虽未庶,已超名迹拘。
至乐在襟怀,山水非所娱。
寄语狂驰子,营营竟焉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中居住恪守着正直情操,我所仰慕的是那神秘虚无的境界。
在清静的夜晚安然入睡在简陋的房屋之中,一辈子都在研读那些关于道的书籍。
当心灵被忽视时,生命的力量便自动得以充实,而人性的通达则在于对道理的理解。
虽然我对道的理解还不够充分,但我已经超脱了名声和事迹的束缚。
最大的快乐在于内心的自由,而非山水的娱乐。
请告诉我那些疯狂追求名利的人,他们的奔波忙碌到头来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去完善
释义
1. 岩居:指住在岩石边或洞穴中的隐居生活。
2. 贞操:坚守节操。
3. 玄虚:道家术语,指神秘的虚无境界。
4. 斋宇:用于修行的居室。
5. 于道虽未庶:意为虽然在修行道路上尚未达到完美境地。
6. 名迹拘:被名利所束缚。
7. 襟怀:胸襟和气量。
8. 狂驰子:热衷于追逐名利的人。
9. 营营:形容奔波忙碌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诗人高尚情操的诗。诗中,作者游九言表达了自己向往超脱世俗纷扰的隐逸生活,并将诵读道书作为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信仰。诗人通过强调内心的清净和恬淡,展现出不受外界干扰的超然境界。同时,诗人以告诫的语气劝勉那些忙碌追求名利的人,提醒他们反思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崇尚精神生活的态度,具有深厚的哲理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道书作》是南宋诗人游九言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在那个时候,儒家思想虽然仍然是主导意识形态,但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和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人们开始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纷纷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在这种背景下,道教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游九言在青年时期曾考取功名,但因时局不稳,他未能在仕途上取得显著成就。在坎坷的人生经历中,游九言开始关注道家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在这首诗中,他以一种超脱的心态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态度,以及对道家学说的认同。
此外,南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种现实,一些士人开始在道家学说中寻找慰藉。他们希望通过修身养性、崇尚自然等方式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因此,这首诗也是游九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