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引镜

标题包含
引镜
引镜忽自照,山野良足嗤。 定无貂蝉冠,罩此麋鹿姿。 寒饥走世路,须发罥蚕丝。 归来频自叹,久别舍前溪。 输与傍邻子,钓舸弄涟漪。 空怀万卷富,共叹三纲欹。 秋原山杳杳,脱叶风披披。 早路已相失,好取桑榆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对着镜子突然自我审视,发现自己身处山野之中显得可笑。确定自己没有貂蝉般的容颜,只能遮藏我这类似麋鹿的姿态。经历了世间的寒冷和饥饿,头发和胡须都如蚕丝般杂乱。时常回到起点感叹,太久没有去过那熟悉的溪流。输给身边的邻居,他们可以驾驶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游荡。我虽然拥有满腹的知识,但我们都需要感叹生活的艰辛。秋天的原野和山丘渐行渐远,落叶随风飘散。早上我们已经失去方向,但还是应该去往西方的桑树榆树林中寻找希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引镜:指拿起镜子看自己的模样。 2. 山野:指乡村环境。 3. 良足嗤:实在值得人们嘲笑。 4. 貂蝉冠:古代为官者所戴的帽子,这里指官职。 5. 罩此麋鹿姿:指自己被比作麋鹿般的样子。 6. 寒饥:形容生活贫困,吃不饱穿不暖。 7. 须发:胡须和头发。 8. 罥蚕丝:缠绕在蚕丝上的样子,形容白发。 9. 舍前溪:诗人故居前的溪流。 10. 输与:比不上。 11. 傍邻子:邻居家的孩子。 12. 钓舸:钓鱼的小船。 13. 弄涟漪:激起水波的意思。 14. 万卷富:形容知识丰富。 15.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这里指儒家思想。 16. 欹:倾斜不正。 17. 秋原山杳杳:秋天原野上的山峦遥远看不清。 18. 脱叶:落叶。 19. 披披:分散的样子。 20. 桑榆西:桑树和榆树间的夕阳余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内心独白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为主旨,诗人游九言在诗歌中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和感慨。诗歌以“引镜忽自照,山野良足嗤”开篇,强调了诗人自我审视的心态,他愿意以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处境。接下来的诗句“定无貂蝉冠,罩此麋鹿姿。”则是对诗人自己的形象描绘,暗示了诗人虽有壮志,但现实却并不能如愿。 在接下来的诗句“寒饥走世路,须发罥蚕丝。”中,诗人进一步表现了他所经历的人生曲折,生活中的困苦并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更加坚韧和坚定。紧接着的“归来频自叹,久别舍前溪。”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童年的思念,以及对家乡的留恋之情。 诗的最后四句“输与傍邻子,钓舸弄涟漪。空怀万卷富,共叹三纲欹。”则是诗人的悲鸣,表达了他的无奈和惋惜。尽管他曾胸怀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却事与愿违。最后的“秋原山杳杳,脱叶风披披。早路已相失,好取桑榆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欣赏和敬畏之心,同时传达出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态度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引镜》是明朝诗人游九言的一首咏物抒怀诗。这首诗作于明朝万历年间(约公元1573-1620年)。 在那个时期,诗人游九言正值中年,经历了宦海浮沉和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官至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后因得罪权贵被贬谪为福建汀州府知府。在官场生涯中,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虚伪,这使他更加向往纯洁、高尚的品质。 这一时期的明朝社会,表面上看似繁荣稳定,但实际上已暴露出诸多问题。政治上,宦官权势日益膨胀,朝政腐败严重;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农民生活困苦;文化上,科举制度僵化,士人思想受到束缚。这些社会现象激发了游九言对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引镜》以镜子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修养和品格追求的执着。通过对镜子的赞美,诗人揭示了镜子具有映照万物、明察秋毫的特点,寓意着高尚品质应该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同时,诗人也以此表达出自己在面对世事纷繁时,依然能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尚情操的决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