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郑三弹双韵子歌
寒窗积雪生虚明,玉壶风折层簷冰。
朱霞秀色妙公子,理弦灯下声亭亭。
游丝两两挂孤月,双声应手无留停。
月寒照户砌虫泣,云冻出浦边鸿征。
苍蝇扑纸窗欲透,蜾蠃穴桑儿未成。
琵琶宽详双韵切,含凄尽向弦中说。
酒酣疏绮杂娱嬉,谁道壮夫心更折。
一从敌骑下河南,学得声容难辨别。
鹧鸪金屋沸歌吹,鼠头宝陌行靴袜。
帕腰慢舞作弯弧,捉耳釂觞真折馘。
眼前犹听旧歌辞,凤韶岂独锵虞时。
罢弹三喟寝不熟,风定寒江静夜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冬天的窗户上积着雪,显得明亮虚幻,就如同精美的瓷壶,层簷的冰霜在风中摇曳。一位如同红霞般美丽的公子,轻轻拨动琴弦,那音乐如同一朵朵花在月下盛开。
挂在空中的蜘蛛丝映照着孤月,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寒冷的月光洒在房子和台阶上,仿佛听到虫子的哭声,而天上的白云凝结成了雁群的足迹。
苍蝇拍打着窗户,想要破窗而出,而蜾蠃却在桑树洞里忙碌地筑巢。琵琶的声音哀伤而深情,仿佛在诉说着心中的故事。酒足饭饱之后,人们嬉戏娱乐,又有谁说壮汉的心不会被触动呢?
自从敌军入侵河南,那里的歌声和容貌都难以分辨。鹧鸪在金屋里欢歌,老鼠则在田野里寻找食物。那里的人们慢舞作乐,一边喝酒一边庆祝胜利。然而现在听来,那些古老的歌曲仍然让人心生感慨,就像凤凰和韶音一样,只有在合适的时机才能发出最美的声音。
弹完三曲后,我无法入睡,只能听着寒风中的寂静,感受着黑夜的悲伤。
去完善
释义
《听郑三弹双韵子歌》为南宋诗人游九言所作。下面是此诗的注释:
1. 寒窗积雪:指冬天窗户上的雪。
2. 虚明:透明。这里形容窗户上积雪使光线变得明亮。
3. 玉壶:光滑的玉制的瓶子,此处喻指雪。
4. 朱霞:红色的霞光,这里用来形容公子华丽的衣饰。
5. 秀色:艳丽的景色。
6. 妙公子:对年轻才子的赞美称谓。
7. 亭亭:声音婉转悠扬的样子。
8. 游丝:飘动的柳絮。
9. 孤月:独立悬挂的月亮。
10. 双声:指双韵子歌。
11. 无留停:形容弹奏得十分熟练流畅。
12. 月寒照户:月光寒冷地照射在门窗上。
13. 砌虫泣:台阶下的虫子哭泣。
14. 云冻出浦:云朵冻结在江边的情景。
15. 边鸿征:鸿雁在江边飞翔。
16. 苍蝇扑纸窗欲透:描绘天气寒冷,苍蝇想要穿过窗户但难以穿透的场景。
17. 蜾蠃穴桑儿未成:描写一种昆虫蜾蠃在桑树上还未筑成巢穴。
18. 宽详:即“宽缓”,节奏缓慢。
19. 双韵切:形容音乐声悠扬。
20. 含凄:满怀忧伤之情。
21. 酒酣疏绮:饮酒到微醺时闲散的心情。
22. 壮夫心更折:英勇之士的心灵受到重创。
23. 一从敌骑下河南:自从敌军骑兵攻陷河南地区。
24. 声容:歌声与容貌。
25. 鹧鸪金屋:用鹧鸪鸟的叫声来形容女子的歌唱。
26. 宝陌:繁华街道。
27. 帕腰:古代妇女腰部系以帕巾,用作束腰。
28. 弯弧:比喻女子优美的身姿。
29. 捉耳釂觞:抓住耳朵喝下杯中酒。
30. 真折馘: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意为取得胜利。
31. 凤韶:形容优美的歌曲。
32. 虞时:即虞舜时代,意指美好的时光。
33. 罢弹三喟:停止弹奏并叹息三次。
34. 寝不熟:失眠无法入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在聆听郑三弹奏双韵子的场景。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致描绘,如“寒窗积雪生虚明”、“月寒照户砌虫泣”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寒意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郑三的演奏更显出优雅的韵味。同时,诗中还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小细节,如“苍蝇扑纸窗欲透”、“蜾蠃穴桑儿未成”等,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诗歌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比战乱前后的音乐变化,表达了对自己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战乱的不满。诗人认为,尽管战乱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生活,但优美的音乐仍然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安慰。这种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郑三弹双韵子歌》是宋代诗人游九言的一首诗歌,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
在这段时期,游九言作为士人阶层的一员,经历了科举失利、仕途不顺等人生挫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仍然积极参与诗歌唱和、结交文人雅士。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宋哲宗元祐年间,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这一时期,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文人在诗文书画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黄米”书法流派。游九言受他们的影响,开始关注民间音乐和歌唱艺术,这首《听郑三弹双韵子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郑三共同欣赏双韵子歌的情景,通过对音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对民间音乐的欣赏和关注,体现出宋代文艺界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特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