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洞辞 其三
仙子去,眇云程,天风杳杳珮环清。
回望九州烟雾白,千山月落影纵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仙子离开,踏上了遥远的旅程,在天风中聆听清脆的玉佩声。
回首望去,九州的烟雾已经散去,月光洒在千山之间,留下斑驳的身影。
去完善
释义
1. 华阳洞:位于江苏宜兴市东南的张公山。
2. 九言:即游九言,字行中,号乐斋,宋末元初诗人。
3. 仙子:指传说中的仙女。
4. 眇:视觉模糊。
5. 云程:云端之间的路程。
6. 天风:天空中的风吹过。
7. 杳杳:形容距离遥远的样子。
8. 珮环清:指佩戴在身上的玉饰发出的清脆响声。
9. 九州:泛指中国。
10. 烟雾白:形容云雾弥漫的景象。
11. 月落:月亮落下地平线。
12. 影纵横:指月光照射下,山影重重叠叠的景致。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仙子去"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仙女远离凡尘的景象。同时,诗人使用“眇云程”这一词语,暗示出仙人离去的道路漫长且迷茫。此外,“天风杳杳”则表现了仙人在遥远天空中的孤独与寂静。而“佩环清”更是通过细节描写,传达了仙女的纯洁和优雅。
接下来的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回望人间时看到的景象。“九州烟雾白”展现的是人间广阔无边的疆域,以及诗人对于人间的深深眷恋。而“千山月落影纵横”则通过月亮和山影的组合,营造出了深远、静谧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华阳洞辞 其三》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游九言所创作的组诗《华阳洞辞》中的一首。这组诗歌描绘了诗人游览华阳县境内的华阳洞的所见所感,而《华阳洞辞 其三》则是这组诗歌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5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战乱频仍,民生疾苦。然而,文人墨客们仍热衷于山水之游,借以抒发胸怀、寄托忧国忧民之情。游九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诗人兼政治家的身份,创作出这组诗歌。
在游九言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南宋政府的官员,对国家的现状和百姓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曾经上疏直言,劝谏皇帝励精图治,但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在这样的背景下,游九言选择通过山水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在华阳县境内,华阳洞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游九言正是在游览华阳洞的过程中,灵感迸发,创作出这组生动描绘华阳洞景色的诗歌。通过对华阳洞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