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乌龙寺

标题包含
乌龙寺
秀岭奇峰接钓台,乌龙直北更崔嵬。 万松合处虚亭敞,千佛光中梵宇开。 林外瀑泉飞朔雪,云间宝藏转春雷。 攀藤更入西庵路,一听支郎语劫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山峰与钓鱼台相互映衬,乌龙山北边更显巍峨壮丽。 在松树簇拥的地方,开放的亭子显得宽敞明亮;千佛的光照下,佛教寺庙显得更加庄严。 瀑布从山林之外倾泻而下如雪花纷飞,云层间的宝藏在春雷声中转动。 沿着藤蔓再进入西边的庵舍之路,听一听高僧谈论关于劫难后的余烬。
去完善
释义
1. 乌龙寺:地名,位于中国某地。 2. 吕希纯:人名,宋朝文人,此诗为作者游历乌龙寺时所作。 3. 秀岭奇峰:形容山景奇特秀丽的地方。 4. 钓台:此处指古代隐士钓鱼之处,象征隐居生活。 5. 直北:正北方向。 6. 崔嵬:高大的样子。 7. 万松:形容松树之多。 8. 虚亭:空灵的亭子。 9. 千佛:千尊佛像。 10. 梵宇:佛教寺庙。 11. 瀑泉:瀑布之下的泉水。 12. 朔雪:北方的雪。 13. 宝藏:寓意吉祥,意指丰收或者富饶之地。 14. 西庵:寺庙的西侧房舍。 15. 支郎:支道林,东晋僧人,号“支郎”。 16. 劫灰:劫波之后所剩之物,常用来比喻磨难后的生活片段。
去完善
赏析
《乌龙寺》是诗人吕希纯表达游览名胜的愉快体验以及向佛教文化的崇敬之情的诗作。首句通过描绘钓鱼台的奇特景色,引入了对乌龙寺所在的山脉的想象;二句描述了乌龙寺周围雄壮的山峰,展示出寺庙的大气与庄重。三四句描写了山中的建筑、松树和佛像,反映出佛门圣地的清静和庄严肃穆。接下来的两联,用瀑布、云雾等自然景象来衬托山中宝藏的珍贵,也寓意着佛法的渊博与神奇。尾联则通过提到“支郎”(指唐代诗人贾岛)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人诗文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思考。整体来看,这首诗借景抒情,以写实手法展现了自然的雄奇壮丽与佛门圣地的清静典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文化和历史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乌龙寺》是南宋著名诗人吕希纯的一首名篇。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吕希纯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后因战乱被迫离开家乡,辗转各地。这段人生经历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生活的艰辛。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金兵屡次南下侵犯,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生疾苦。同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使得政局动荡不安。吕希纯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深感有责任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间疾苦。因此,他在《乌龙寺》一诗中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朝廷腐朽的不满。 在这首古诗中,吕希纯以乌龙寺为背景,描绘了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画面。他用“风波平地起”来形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用“一朝成漏网”来讽刺贪官污吏对百姓的压迫。同时,他还呼吁朝廷能够重视民间疾苦,整顿朝纲,恢复国家繁荣。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吕希纯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