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院
瘦藤拄到古韬光,分得山僧半榻凉。
幽鸟一声春梦断,湿云漠漠护残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杖着瘦弱的拐杖来到古老的韬光寺,与山中的僧人共享半张床铺的凉爽。
突然传来一声幽深的鸟鸣,仿佛春天的梦境被打断,湿润的云朵在守护着残留的香气。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法安院:寺院名,位于杭州西湖边上的韬光寺中。
2. 瘦藤:形容藤条的瘦弱。
3. 拄到:支撑着到达。
4. 古韬光:指韬光寺,创建于唐初。
5. 分得:分享到。
6. 山僧:居住在山中的僧人。
7. 半榻凉:表示天气凉爽,竹席只用到一半。
8. 幽鸟:指在山林间栖息的鸟。
9. 春梦断:指春天过去,梦境般的美好时光已结束。
10. 湿云漠漠:形容云雾湿润弥漫。
11. 残香:残余的香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首句“瘦藤拄到古韬光”中,“瘦藤”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坚韧,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描写铺垫了氛围。而“古韬光”则借指佛教寺庙,暗含了诗人对宗教的向往和对超脱生活的追求。
第二句“分得山僧半榻凉”,表现了诗人在山中与僧人共享清凉的意境。其中“分得”一词,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这一句也暗示了诗人对禅意的理解,即与自然相融合的超脱境界。
第三句“幽鸟一声春梦断”,以“春梦断”来形容幽鸟的鸣叫,形象地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同时,这一句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如梦的感慨。
最后一句“湿云漠漠护残香”,“湿云漠漠”描绘出春天云雾缭绕的景象,而“护残香”则借指寺庙中的香火,象征人们对信仰的追求。整句诗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又蕴含了人对信仰的执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法安院》是明代诗人黄顺之的佳作,这首诗描绘了法安院的景色和诗人的心境。创作时间为明朝初期,即公元1368年至1644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明初的繁荣、明朝中期的稳定以及晚明的动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励精图治,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到了明朝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农民起义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黄顺之生活在明朝早期,他是一位有抱负的文人。然而在那个时代,科举制度限制了文人的发展,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这使得黄顺之在仕途上遭遇了挫折,他的才情和壮志难酬。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顺之创作了这首《法安院》。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无奈和伤感。通过对法安院的描绘,黄顺之传达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关切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