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冷水谷桃花
石家步障久成尘,移作包山一段春。
惆怅日斜原上路,年年红雨打行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家的篱笆墙已经破旧不堪,成为尘土,现在被用来装点包山的春光。每当夕阳西下时,我走在原来的路上感到惆怅不已,每年都会有很多红色的落花打在行人的身上。
去完善
释义
1. 石家:指石崇,西晋时期的大富翁,曾任荆州刺史。他的园林建设十分豪华,以金谷园最为著名,因此这里提到的“石家”指的是豪华的庄园。
2. 步障:古代权贵出行时用于遮挡路人视线的屏风。这里用步障借指石家的奢华生活已经消亡。
3. 包山:即白水山,位于今江苏苏州市,是江南地区著名的山水景点。这里用包山比喻冷水谷的美景。
4. 红雨:红色的雨,这里用来形容桃花落下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观冷水谷桃花》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冷水谷时的所见所感。首句“石家步障久成尘”,借用了石家的步障(古代豪门富室用以遮蔽风尘的屏障)为喻,暗示了冷水谷曾经的繁华已成过往。接下来的“移作包山一段春”则笔锋一转,将注意力投向了眼前的美景:冷水谷的桃花盛开,如诗如画,恍若另一片天地。
然而诗人并没有让这种喜悦的情绪一直延续下去,在颔联中他转向了抒发了内心的惆怅之情。夕阳西下,天边的霞光与地面上的桃花相映成趣,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而尾联中的“年年红雨打行人”,更是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桃花凋落、随风飘散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花瓣飘落在身上的感觉。这种美丽与哀愁相互交织的画面,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冷水谷桃花》是明代诗人黄顺之的一首描绘桃花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
在嘉靖年间,黄顺之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他的家乡湖南遭受了严重的战争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黄顺之目睹了这一惨状,内心非常痛苦。然而,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并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诗歌中,用诗歌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萌芽。与此同时,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国家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日益加剧,使得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黄顺之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苦难与希望。
《观冷水谷桃花》这首诗表达了黄顺之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乱世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用桃花比喻人生短暂,警示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这首诗既体现了黄顺之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