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致政家东冈池莲甚盛昔尝饮焉赋此叙别二首 其一
一枝曾吸碧筩杯,万丈潮头忽见催。
斜倚阑干独惆怅,明年应是不能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江边,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心中充满了孤独和忧郁的情绪。诗句中“一枝曾吸碧筩杯”表达的是诗人曾经享受过美好的时光,但在看到“万丈潮头”的景象时,这种快乐瞬间消失了。诗人在“斜倚阑干独惆怅”的画面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担忧,他担心明年的这个时候,自己将无法再次来到这里欣赏这样的景色。
去完善
释义
1. "碧筩杯":此处指的是荷叶杯,是一种古人用新鲜荷叶作杯子的饮酒方式。
2. "万丈潮头":形容海水翻涌的壮观景象。
3. "阑干":横栏,栏杆,这里指诗人依靠的物体。
4. "明年":明年这个时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刘致政家东冈池莲甚盛昔尝饮焉赋此叙别二首 其一》是诗人王阮在观赏了刘致政家的东冈池莲之后所创作的诗歌。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荷塘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他与友人即将分别的惆怅之情。
"一枝曾吸碧筩杯",描述了诗人在莲花盛开的池塘边品尝美酒的场景。"碧筩杯"是指用荷叶制成的酒杯,此处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享美景、共饮美酒的愉悦时光。
"万丈潮头忽见催",则是将荷塘的美景与大海的波澜壮阔相联系,以展现荷花盛开的壮观景象。这里的"潮头"并非实指海洋的浪潮,而是借喻荷花的盛开之势。
"斜倚阑干独惆怅",诗人以"独惆怅"表达了与友人即将分别的不舍之情。他依靠着栏杆,望着眼前的美景,心中却充满了惆怅。
"明年应是不能来",这是诗人对明年是否能够再次欣赏到如此美景的担忧和疑虑。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使得他对这次别离更加伤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荷塘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赏美景的喜悦以及即将分别的惆怅。同时,诗人对未来能否再会美景的忧虑,也为作品增添了一丝深沉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刘致政家东冈池莲甚盛昔尝饮焉赋此叙别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王阮所作。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晚期,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严重的动荡和变革之中。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领土被金国占领。而与此同时,蒙古势力逐渐崛起,成为南宋最大的威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普遍感到焦虑和忧虑。
王阮本人也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他一生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尽管如此,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仍然充满关注。他的诗歌作品多以描绘民间疾苦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爱。
在刘致政家的东冈池莲前,王阮回顾了过去的美好时光,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他用莲花作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仍然要保持高尚的品质和高雅的情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