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之蜀
西蜀三千里,巴南水一方。晓云天际断,夜月峡中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西蜀之地,有一处位于巴南的水边居所。黎明时分的天空中,云朵被风吹散;而夜色降临后,月亮倒映在峡谷之中,显得格外明亮。
去完善
释义
1. 西蜀:古代四川地区的别称,这里指四川。
2. 巴南:即巴中以南地区,位于四川东北部。
3. 水一方:水的另一边,这里指诗人所送的客人将要前往的地方。
4. 晓云:早晨的云彩。
5. 天际断:天空的边缘,这里指远方的地平线。
6. 夜月峡中:夜晚的月光映照在峡谷之中。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送别友人赴蜀地的诗。诗中通过一系列的自然景物和时空变化,表现出了作者对友人行程的深切关注和牵挂之情。
首句“西蜀三千里”是诗人以空间距离作为开篇,彰显了蜀地与诗人所在地的遥远距离,为整个诗篇营造了辽阔的地理背景。次句“巴南水一方”则是对蜀地风光的勾勒,水天相接、山水相依的画面呼之欲出。
接下来的“晓云天际断,夜月峡中长”则从时间和角度的变化上进一步深化了景色。清晨的白云飘荡在天际之间,夜晚的月光洒在峡谷之上,既渲染了氛围,又刻画了景物的生动形象。同时,这两句还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友人的渐行渐远,凸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惆怅和对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客之蜀》是明代诗人杨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如科举制度的僵化、官僚腐败等。
在创作这首诗时,杨凌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可能刚刚通过科举考试,即将踏上仕途。这时,他面临着朋友离别、亲人担忧等问题。他希望自己的友人能在蜀地有所作为,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科举制度在当时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士人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然而,科举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导致了人才选拔的局限性。此外,明朝社会还存在许多其他问题,如贪污腐败、土地兼并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杨凌的人生选择和政治立场。
综上所述,《送客之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了明代的社会状况、科举制度的影响以及诗人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表达。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这首诗的独特韵味和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