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寄人
中禁鸣钟日欲高,北窗欹枕望频搔。
相思寂寞青苔合,唯有春风啼伯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教室里的钟声渐渐高扬,我在北窗下倚着枕头,难以入眠。此时内心感到无比的寂寞和思念,仿佛只有这春日的微风和啼叫着的伯劳鸟能理解我的心情。
去完善
释义
1. "中禁":古代皇帝所居之处称为禁中,此指皇宫。
2. "鸣钟":意指早朝的钟声。
3. "日欲高":太阳即将升起,天色渐明。
4. "北窗":房子北面的窗户。
5. "欹枕":斜靠着枕头。
6. "望频搔":频繁地挠头观望。
7. "相思":指彼此思念之情。
8. "寂寞":孤独冷清。
9. "青苔合":指长满青苔的小径或庭院。
10. "春风":春天的风。
11. "啼伯劳":伯劳是一种鸟,春天常常鸣叫。
去完善
赏析
《即事寄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孤独寂静的环境中,想念着远方的亲友。首先,诗人用“中禁鸣钟日欲高”来形容时间缓缓流逝,钟声悠远回响在宁静的午后,阳光逐渐升高。然后,通过“北窗欹枕望频搔”表达了诗人倚靠在北窗边,不断挠头以消除内心的思念之情。紧接着,诗人用“相思寂寞青苔合”描绘出孤独寂静的环境,青苔生长得繁茂,仿佛也感受到了诗人的寂寥。最后,诗人用“唯有春风啼伯劳”传达了在这宁静的氛围里,只有春风吹拂和伯劳鸟的啼叫声陪伴着他,更衬托出诗人的孤单和对亲友的深深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即事寄人》是唐代诗人杨凌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6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国力衰微,战乱频发。此时,诗人杨凌因战乱被迫离开长安,流亡至江南一带。在这段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因此创作了这首反映现实、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诗篇。
在诗歌创作时,杨凌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原本在朝廷担任要职,但因战乱被贬为庶民,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荣誉。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将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以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唐朝正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政治腐败,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困苦;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士人阶层日益壮大,但由于选拔制度的弊端,许多有才华的人难以得到重用,从而导致了人才流失和社会不公现象。这些问题在《即事寄人》中得到体现,诗人通过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