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江上数株桑枣树,自从离乱更荒凉。
那堪旅馆经残腊,只把空书寄故乡。
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
故人多在芙蓉幕,应笑孜孜道未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边有几棵桑树和枣树,自从经历了战乱和离散,显得更加荒凉。在那破旧的旅馆里度过岁末,只能拿着空空的书信寄给远方的故乡。典当掉冬天的衣物换来一尺雪,磨炼出的诗句带着满头的霜。那些朋友大多在繁华的都市里生活,应该会嘲笑我这至今仍一事无成的样子吧。

去完善
释义
《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王建
1. 维扬:即扬州。
2. 冬末:冬季结束的时候。
3. 从事:官职名,指从政者。
4. 江上:江边,江边的地方。
5. 桑枣树:指的是普通的果树树木,在这里表示生存之地的景象。
6. 离乱:因战乱或社会动荡而背井离乡。
7. 那堪:难以承受,忍受不了。
8. 旅馆:借宿的住所,这里可能指诗人在外漂泊时的住处。
9. 残腊:年末。
10. 空书:无法实现诺言的书信。
11. 故交:老朋友。
12. 芙蓉幕:喻指文人的雅集或官僚机构的宴游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江上数株桑枣树”开篇,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紧接着的“那堪旅馆经残腊”则表现了诗人在异地他乡度过的艰难时光。
接下来,“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展现了诗人为生活所迫和为追求艺术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两句既是对自己生活的写照,也是对身边同伴境遇的概括。
最后,“故人多在芙蓉幕,应笑孜孜道未光”表达了对那些身处高位的朋友们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的处境,并给予支持。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念,即使生活中充满困苦,依然执着于艺术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这首古诗为唐代著名诗人王建所作。该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06年左右,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中期。在这期间,由于政治斗争激烈,导致民不聊生、战乱频繁,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王建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他的命运也受到诸多影响。尽管王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但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受挫,未能进入朝廷为官。为了谋求生计,他曾在扬州等地任职幕僚,饱尝了世态炎凉和人生无常之苦。
《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这首诗表达了王建在冬末时节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世事变幻的感慨。通过描绘扬州冬末的景象,王建传达出自己在这个时期所经历的心灵磨难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