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
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
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
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
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方小径上的春风来得早早,东边邻居家的曙光缓缓倾斜。楚地的一朵花独自绽放,卢家的一对燕子翩翩起舞。在休息之后梳理发型,完成妆容登上华丽的车辆。谁能想到这一切与过去一样,只是更乐意去浣洗那轻飘飘的越溪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南陌:南方的田野小路。
2. 东邻:东方的邻居,这里可能是指太阳从东边升起。
3. 楚国: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湖北省一带。
4. 卢家:古代的世家大族,这里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家庭。
5. 梳云髻:古代妇女梳理头发的一种发型。
6. 妆成:梳妆打扮完成。
7. 上锦车:坐上华丽的马车。
8. 浣:洗涤。
9. 越溪纱:古代一种薄纱,用于制作衣物。

去完善
赏析
《新春》是唐代诗人刘方平的咏春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的景象,展现了新春的气息。全诗抒发了对新生活、新开始的憧憬与期待,同时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留恋。
首联“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描绘了早春的景象。春风吹拂着大地,阳光从东方洒落,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季节即将到来。
颔联“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盛开的鲜花犹如楚国富饶的土地,双双归巢的燕子则寓意着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颈联“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描绘了女性在新春之际精心打扮的场景。她们梳妆完毕,登上华美的马车,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尾联“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虽然新年伊始,万物复苏,但谁能料到今年的光景依旧如往昔,只是让越溪纱增添了几分新的色泽。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新春的喜悦之情,又蕴含了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新春时节,唐朝诗人刘方平创作了这首名为《新春》的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世纪,当时正值唐朝盛世。在这个时期,刘方平作为一位文人雅士,才华横溢,但在仕途上并未取得显著成就,这使得他对人生的感悟更为深刻。
在刘方平生活的时代,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在当时,社会阶层分明,贫富差距较大。许多知识分子虽有才华,但难以获得重用,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挫折和无奈。
在这种背景下,刘方平创作了这首《新春》,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他用“新柳”、“青楼”等意象,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用“莺语”、“雁叫”等声音,传递出春天的喧闹;用“长安”、“万户”等地名,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总之,刘方平在这首《新春》中,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社会的期盼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这首诗既展示了唐朝盛世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