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泛舟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
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下池塘旁的夜晚行船,虫鸣声此起彼伏。万物之影都仰仗着月亮,各种声音都在表达秋天的情感。岁月无情地流逝,乡愁难以抵挡。望着那飘荡在西北方的浮云,想象着伊河河水静静流淌,流向何方呢?

去完善
释义
【林塘】林木与水泽交错的景象。
【虫响】虫鸣之声。
【荻飕】指风吹荻草的声音。
【万影皆因月】万物的影子都是因为月光而显现出来。
【千声各为秋】各种声音都代表秋天的气息。
【岁华空复晚】时间过得太快,一年又要结束了。
【乡思】思念故乡之情。
【不堪愁】承受不住这种忧伤。
【西北浮云外】西北方向的天空中飘浮的云彩之外。
【伊川】古水名,即伊河,源出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嵩山,东南流入颍水。

去完善
赏析
《秋夜泛舟》是唐代诗人刘方平的五言诗。诗中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思考。
首联“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描述了夜晚在池塘边乘船出游的场景。夜晚的宁静被虫子和风声打破,显示出自然界生命的活力。
颔联“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表达了月光下万物俱现、秋季百声中各自不同的意味。这里的月亮既是自然景观,又是生命的主宰,表达了自然世界和人生道路的多样性。
颈联“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点,引发出诗人对于时光流逝、故乡之思的感慨。其中的“空复”传达了无法挽回的时光逝去之感,而“不堪愁”则是对故乡情怀的表达。
尾联“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描绘了天空中的浮云及河水流逝的景象,象征人生的无常与岁月的流转。诗人由此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和对未来的期盼,寓情于景,令人深思。
整首诗以写景开头,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感受,逐渐深入到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诗人从夜色、风声、虫鸣等细节入手,表现了自然界生活的丰富多样,并借以寄托人生的哀愁与哲理,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夜泛舟》是唐代诗人刘方平的佳作,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750年至758年间。在诗人的那个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同时,大唐盛世的文化氛围极为浓厚,文人士大夫热衷于诗歌创作与交流,尤其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作品尤为受欢迎。
在诗人刘方平生活的这段时期里,他自己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他一生游历四方,体验了丰富的风土人情,这使得他的诗篇中充满了实感和哲理。他的诗才横溢,常常将现实和理想结合在一起,既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又反映了人间的真实。
而这首诗《秋夜泛舟》正是他在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感受人生冷暖的过程中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刘方平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唐朝盛世的诗韵风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