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严八判官
洛阳新月动秋砧,瀚海沙场天半阴。
出塞能全仲叔策,安亲更切老莱心。
汉家宫里风云晓,羌笛声中雨雪深。
怀袖未传三岁字,相思空作陇头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洛阳的新月在秋日中晃动着捣衣的声音,浩瀚的沙场上半边天空都显得灰暗。
奔赴边疆可以保全自己和他人,让亲人们更加安心。
汉朝宫殿里的风云逐渐消散,在寒冷的雨雪中响起羌笛的声音。
三年未见彼此的信息,只能把思念寄托在远方的琴音之中。

去完善
释义
《寄严八判官》刘方平
1. 洛阳:古都城市,位于今河南省西部。
2. 新月:农历每月初出的月亮。
3. 秋砧:秋天时捣衣的声音,代指思妇怀念戍边的丈夫。
4. 瀚海:古代指北方的荒漠之地,这里指边疆战事频繁的地方。
5. 沙场:战场。
6. 天半阴:形容天空一半被阴云笼罩。
7. 出塞:指出征边疆,保卫国家。
8. 能全仲叔策:意为能够像汉代张良之友孟仲叔那样为国家献策献力。
9. 安亲:让亲人安心。
10. 老莱心:以孝子老莱为榜样的心情。
11. 汉家宫里:指朝廷。
12. 风云晓:形容朝廷政治斗争激烈。
13. 羌笛:一种古乐器,源自古代羌族。
14. 雨雪深:形容战争环境恶劣。
15. 怀袖:心中牵挂。
16. 三岁字:古人信书中的一种祝福语,意指长寿。
17. 陇头吟:源自古代的《陇头歌辞》,表达征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边关战场的苍茫景象,通过讲述古人出征、牵挂家乡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其中,“洛阳新月动秋砧”是诗人描绘的细腻笔触,月光下洛阳城内的秋景令人感受到深深的哀思;而“瀚海沙场天半阴”则展现了边关战场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严八判官》是唐代诗人刘方平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55年至760年之间,正值唐朝安史之乱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发,民生疾苦,社会矛盾尖锐。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但据考证他主要活动在玄宗至德宗时期。他曾在地方担任过低级官吏,后因时局动荡而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这期间,他亲身经历了战乱所带来的流离失所和苦难,因此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寄严八判官》这首诗中,刘方平表达了对好友严八判官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在诗中写道:“路逢相识人,江风思越吟。”这是对战乱时期人们离散、骨肉分离的深刻反映。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迟君千里驾,携手暂临深。”希望有朝一日能与好友重逢,共同度过艰难岁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