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筒二首
过者创奇制,霜圆断竹寻。
苍筤破云色,萧瑟移风音。
径寸不为短,探幽乃觉深。
中间自空洞,枝干何嵚崟。
投恐成龙去,吹还作凤吟。
稜稜人有节,竅竅物无心。
俭仆他难比,提携力易任。
绝姿古皇道,虚受圣人襟。
或贮谏官草,多收女史箴。
简兮用可贵,吾不换南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精心制作,霜冻后的圆形竹子找寻不停。
翠绿的竹叶如同破云而出,摇曳间传递着秋天的声音。
仅仅一寸的长度并不觉得短暂,探寻其内在却感到深邃无穷。
竹子中空但质地坚固,枝干分叉且挺拔。
竹子畏惧火焰使之成为火龙,风吹过则如凤凰啼鸣。
竹子的外形刚直并有气节,空洞无心无欲则刚。
节俭而简单的生活方式难以比拟,提起时更是坚韧无比。
这绝美的姿态正如古皇之道路,虚心接受圣人的宽宏大量。
可以储存谏官的奏折,亦能收纳女史的箴言。
它的简单是如此宝贵,我宁愿舍弃南方的黄金也不换取。
去完善
释义
1. "过者创奇制":此处的"过者"指的是有才华的人。"奇制"指奇特新颖的工艺品,这里指的是竹子制成的笔筒。
2. "霜圆断竹寻":"霜圆"是形容竹子表面光滑如霜,"断竹寻"表示寻找砍伐做笔筒的竹子。
3. "苍筤破云色":"苍筤"意为青色,这句是说竹子碧绿的颜色仿佛穿透云端。
4. "萧瑟移风音":"萧瑟"指风声,"移风音"表示随着风吹过,竹子发出声音。
5. "径寸不为短":"径寸"表示直径一寸,这里用来形容竹子的长度。
6. "探幽乃觉深":"探幽"表示深入探索,这句是说越深入竹子内部,越是觉得其深处之深远。
7. "中间自空洞":这句描述笔筒中空的特点。
8. "枝干何嵚崟":"枝干"指竹子的主干,"嵚崟"形容山势险峻,这里用来形容竹子的形态。
9. "投恐成龙去":这句形象地描述了把东西放入笔筒时的情景。
10. "吹还作凤吟":这句是说风吹过笔筒,发出的声音如凤凰鸣叫般美妙。
11. "棱棱人有节":"棱棱"形容竹子坚硬而有棱角,"有节"指竹子有节,这是竹子的特点。
12. "窍窍物无心":"窍窍"形容物体的中空状态,"物无心"意指竹子虽然没有生命,但它们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13. "俭仆他难比":"俭仆"指朴素无华,这句赞美笔筒的简单而实用。
14. "提携力易任":"提携"指携带方便,"力易任"指容易承受重物。
15. "绝姿古皇道":"绝姿"形容笔筒的独特造型,"古皇道"指古代皇帝的御用之物。
16. "虚受圣人襟":"虚受"指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圣人襟"指圣人的教诲。
17. "或贮谏官草":这句说笔筒可以用来放置谏官起草的奏折。
18. "多收女史箴":"女史箴"是古代妇女的行为规范,这句说笔筒还可以用来收集这类书籍。
19. "简兮用可贵":"简兮"是竹子制作的毛笔,这句说笔筒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实用性。
20. "吾不换南金":"南金"指南方出产的黄金,这句表达作者对笔筒的喜爱,认为它价值连城,无可替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竹书筒二首”,顾名思义,是关于竹子制成的书筒的两首诗。作者石介通过描述竹书筒的形状、质感、功能等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与哲学思考。
首先,诗人强调了竹书筒的创意和巧妙制作:“过者创奇制,霜圆断竹寻。”这里的“过者”可能是指一位有创意的工匠,他用霜圆(即光滑圆润)的竹子制作出这款独特的书筒。接下来,诗人用“苍筤破云色,萧瑟移风音”描绘了竹书筒的色彩和声音,使其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紧接着,诗人探讨了竹书筒的形状和空间感:“径寸不为短,探幽乃觉深。”虽然它的直径只有一寸左右,但内部却隐藏着深邃的空间,犹如一个神秘的洞穴等待人们探索。“中间自空洞,枝干何嵚崟。”这句则描绘了书筒内部的空灵感,以及它所蕴含的坚韧力量。
然后,诗人以生动的拟人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竹书筒的喜爱之情:“投恐成龙去,吹还作凤吟。”这句话的意思是,放入东西时担心它会像龙一样离去,吹气时又仿佛听到了凤凰的鸣叫。这种担忧与喜悦交织的情感,使诗人的形象更加丰满。
接着,诗人通过对竹书筒的赞美,传达了他的道德观念:“稜稜人有节,竅竅物无心。”这是说,正直的人如同竹子一样有骨气,而世间万物就像竹书筒一样,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承载着无心的智慧。诗人借此表达了人之尊严及物的朴素价值。
随后,诗人进一步强调竹书筒的实用性和珍贵性:“俭仆他难比,提携力易任。绝姿古皇道,虚受圣人襟。”这表示,竹书筒以简朴的姿态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古人用它来传递信息,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借鉴这种精神。
最后,诗人想象了竹书筒可能的作用:“或贮谏官草,多收女史箴。”这可能是指古代文人墨客用竹书筒来保存他们的作品,从而赋予了竹书筒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简兮用可贵,吾不换南金。”在诗人眼中,竹书筒的价值无法用黄金来衡量,因为它承载着文化记忆和精神寄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石介在颍州太守任上作《竹书筒二首》。此时他刚度过人生中的中年阶段,人生阅历丰富,心态愈发成熟稳重。此诗是石介表达其读书为乐、壮志未酬的心境和感受。
北宋时期,中国儒家文化盛行,重视学识与品德的修养。石介作为一位士人,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在诗文《竹书筒二首》中抒发了对竹筒书卷的独特情怀,寓意坚守节操,立志传承儒家文化精神。
与此同时,北宋朝廷内部党派之争激烈,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石介虽然在地方官场上有所作为,但始终关心国家大事,期待有朝一日能为国家治理献策献力。因此,他的这首诗既表达了个人喜好,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共同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