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碑
韩公在大历,高名悬日月。
游戏翰墨场,八分独奇绝。
遥嗤程邈钝,近鄙伯喈拙。
我来桐柏巅,洗眼见碑碣。
峍屼挟风霜,钟簴粲成列。
龟跗閟琳宇,铁画照清越。
至今毡墨工,石本走胡越。
引袖拂台山,山尽字乃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韩愈大历年间声名远播如日月经天。他文采斐然,擅长书法,尤其以八分书艺独步天下。他嘲笑古时的书法家程邈和伯喈技巧粗疏,不堪入目。我来到桐柏山顶,看见石碑矗立,眼前一亮。碑上字迹犹如凌霜而立的树木,又像排列整齐的钟簴一般璀璨夺目。那些苍劲有力的字体如同出自灵龟之足,又像是铁画银钩,熠熠生辉。如今,即使隔著千山万水,仍然有许多书法爱好者临摹这些碑刻。我将衣袖一拂,顿时字迹消失,如同山水消逝在远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桐柏碑:即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桐柏庙碑”,位于今浙江省天台县赤城街道北门外。
2. 韩公:指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韩愈。大历:唐肃宗年号,公元766-779年。
3. 游戏:此处为戏游之义,即游玩。
4. 翰墨场:泛指文人墨客集聚之地。
5. 八分:书法术语,一种字体风格。
6. 程邈:秦代书法家,相传创造了隶书。
7. 伯喈:东汉时期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字。
8. 我来:诗人自指。桐柏巅:桐柏山最高处,此处以天台山的桐柏峰为例。
9. 洗眼:指观察清晰。碑碣:刻有文字的碑石。
10. 峍屼:形容石头形状奇特。
11. 风霜:意指岁月侵蚀的痕迹。
12. 钟簴:古代悬挂编钟的木架。此处形容碑石周围的石刻艺术。
13. 成列:排成一列。
14. 龟跗:神龟的足迹,比喻桐柏庙前碑石的珍贵。
15. 閟:通“闭”,隐藏之意。琳宇:华丽的殿堂。
16. 铁画:形容书法线条遒劲有力,此处指桐柏庙碑上的字迹。
17. 照:映衬之意。
18. 清越:声音清亮悠扬。
19. 至今:表示时间延续至当前。毡墨工:指石匠。
20. 石本:碑帖拓片。
21. 走胡越:原意是奔走于胡人和越人之间,此处指将桐柏庙碑的石本传播到各地。
22. 引袖:伸出手臂。拂:轻轻擦拭。
23. 山尽:诗人在山上行走时所见到的景致变化。字乃灭:随着视野的变化,字迹逐渐消失。
去完善
赏析
《桐柏碑》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胡融在游览桐柏山时,看到韩公碑时的感想和赞叹。诗中提及的韩公,即唐朝著名书法家韩择木,他擅长八分书(一种篆书体),书法技艺高超,名声如日月般显赫。胡融通过对比韩择木的书法与先前的书法家程邈、伯喈,强调了韩择木的独到之处。
接下来,胡融描述了自己登上桐柏山,亲眼见到韩公碑的情景。碑碣矗立在山顶,历经风霜,依然壮观。铁画般的字迹明亮而清晰,如龟跗(龟壳)上的纹理一般。即使到了今天,碑刻的石本仍在传播着胡越之地。
最后,诗人以一抹极富意境的画面作为结尾:他伸袖拂过山体,随着山势的消逝,字迹也逐渐模糊不清。这一收尾既体现了诗人对韩公书法艺术的赞美之情,又使整首诗具有悠长的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桐柏碑》是南宋文人胡融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南宋后期(公元1127-127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战乱之中,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但始终面临着金、元等外族的侵略威胁。这一时期的诗人,往往以诗词表达对家国破碎、民族危亡的忧虑和愤懑。
胡融生活于这个动荡时代,他曾任州县官职,后因战乱流离失所,饱尝战乱之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桐柏山为题,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在诗中,他描绘了桐柏山的雄伟壮丽,同时又通过对山水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此外,这一时期的文人在创作上注重个性表现,强调诗词的社会作用。胡融在这首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他的才情和个性。同时,他也借助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