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丹井
荒巅有野井,古意豁冥搜。
藓石已摧剥,云萝閟清幽。
忆昔抱朴翁,炼液栖高丘。
朝饮井中泉,暮濯井下流。
丹成已蝉蜕,岩花几春秋。
但见虎豹蹏,印迹碧甃头。
举瓢酌寒泉,一饮销百忧。
日暮洞恍惚,攀桂聊淹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荒野之巅有口古老的井,透露出古朴深邃的气息。苔藓覆盖了破碎的石块,而缭绕的云雾则突显出环境的宁静和幽深。遥想当年,抱朴子在这个高地修炼,每日早晨取此井中的泉水饮用,黄昏则洗濯于井下的溪流。他修炼成功脱身尘世,如蝉脱壳般蜕变,时光飞逝,岩壁上的花朵也已经历了几个春秋。然而岁月沧桑,如今只留下了老虎和豹子的足迹,在青苔覆盖的水井边缘显得格外清晰。我举起瓢舀起寒冷的泉水,一口喝下,似乎可以消散所有的忧虑。太阳即将落山,山间洞穴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神话传说中的仙界,让我情不自禁地停留下来,采摘桂树的花瓣,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去完善
释义
1. 《炼丹井》:胡融诗作。胡融,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道士,一生好游名山大川,喜爱写作山水诗。
2. 荒巅:荒凉的峰顶。巅,山顶。
3. 有野井:存在一口天然形成的井。
4. 古意:古代的风俗习惯。
5. 豁冥搜:开阔视野以寻找深奥的道理。
6. 藓石:长满苔藓的石头。
7. 已摧剥:已经被侵蚀破坏。
8. 云萝:云雾缭绕的山间树木。
9. 閟清幽:封闭且宁静的氛围。
10. 抱朴翁:指汉代炼丹家张道陵。
11. 炼液:炼制仙丹。
12. 栖高丘:在高山上修炼。
13. 朝饮井中泉:早晨饮用井中的泉水。
14. 暮濯井下流:傍晚洗濯井下的水流。
15. 丹成已蝉蜕:炼丹成功后像蝉一样脱壳离去。
16. 岩花:山间的野花。
17. 几春秋:多少年。
18. 但见:只见。
19. 虎豹蹏:虎豹的足迹。
20. 印迹:留下的痕迹。
21. 碧甃头:绿苔丛生的井口。
22. 举瓢:举起勺子。
23. 酌寒泉:舀取寒冷的泉水。
24. 一饮销百忧:喝下这口水就可以消除许多忧愁。
25. 日暮洞恍惚:太阳落山时,山洞显得模糊不清。
26. 攀桂:这里借指求仙问道的意思。
27. 聊淹留:稍微停留一段时间。
去完善
赏析
《炼丹井》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水画,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追寻古人足迹、追求人生哲理的隐逸之志。诗人借炼丹井这一载体,挖掘了道家炼丹的神秘内涵,并将其融入到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观之中。“荒巅有野井,古意豁冥搜”这两句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历史感和神秘氛围的场景。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井旁的“藓石”“云萝”等自然元素,展现了井边环境的幽静与美丽,进一步烘托出“炼丹井”的神秘气息。诗人巧妙地将炼丹翁的行踪穿插其中,生动地描绘了其在此地进行炼丹活动的生活场景,赋予了“炼丹井”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此外,诗人还捕捉到虎豹在井边的足迹和周围的岩花,揭示了时间在流逝的同时,生命的兴衰也在不断地循环往复。最后,诗人通过对井水的美酒般赞美以及对日落时分的留恋之情,展现出诗人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哲学的追求。总之,胡融的这首《炼丹井》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成功地将炼丹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呈现给读者,并抒发了诗人的隐逸之志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炼丹井》是唐朝诗人胡融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代,大约是公元7世纪至8世纪之间。在这个时期,道教在中国非常盛行,许多人都热衷于修炼长生不老之术。
胡融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本人对道教也颇有兴趣。他在游历名山大川的过程中,发现了这座炼丹井,并在井旁留下了这首诗。从诗中可以看出,胡融对这个炼丹井充满了好奇和敬仰之情,他认为这是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的重要标志。
胡融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唐朝初期,虽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由于统治者的腐化堕落,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愈发强烈。而胡融作为一位诗人,通过对炼丹井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长生不老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