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望海石

标题包含
望海石
枯藤拄苔磴,长啸凌秋风。 天空白露下,碧落摩青铜。 夜半见海日,发轫扶桑红。 黄支与流求,出没白浪中。 久夸坎井见,始知天壤空。 招手唤海童,寄书蓬莱宫。 我欲蹲此石,投竿慕任公。 巨鼇傥可得,持压江之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文中翻译为现代白话文: 枯老的藤蔓倚靠在满是青苔的石阶上,我在秋风中大声呼喊。 天上露珠滴落,蓝天映照在青铜器上。 夜深人静时看向大海的日出,犹如扶桑花开般的红色。 黄色的陆地和流动的岛屿,在白浪中时隐时现。 长久以来在小小的坎井中自我炫耀,现在才知道天地广阔无垠。 挥手呼唤海上的仙人,给蓬莱仙境送去书信。 我也想在这石头上定居,学习任公钓鱼的精神。 如果能够钓到巨大的鳌鱼,我将用它来镇压在长江的东边。
去完善
释义
1. 枯藤:枯萎的藤蔓植物。 2. 拄:支撑。 3. 苔磴:布满青苔的石阶。 4. 凌:越过,跨过。 5.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9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65度。 6. 碧落:指青天,天空。 7. 摩:接触,触摸。 8. 青铜:铜和锡的合金,古代用作兵器、器具等。这里代指海面。 9. 发轫:出发,启程。 10. 扶桑:传说中日出的地方。这里借指东方的海日。 11. 黄支:汉代指印度。这里泛指海外各地。 12. 流求:指琉球群岛。 13. 出没:时隐时现。 14. 坎井:低洼之地。 15. 天壤:天地之间。 16. 海童:神话传说中的海神。 17. 寄书:发送书信。 18. 蓬莱宫:相传为海中仙境。 19. 蹲:蹲坐。 20. 投竿:扔出鱼竿,比喻投身于某种事业。 21. 慕:敬仰,向往。 22. 任公:指任公子,古代传说中善于钓鱼的人。 23. 巨鼇:指大海龟。 24. 傥:假如,如果。 25. 得:得到。 26. 持:拿着。 27. 江:这里指长江。
去完善
赏析
《望海石》是明代诗人胡融的一首描绘大海景象的诗作。诗人在描写壮丽的海洋景色同时,表达了壮志凌云的情怀和宏大的抱负。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鲜明,想象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开头两句“枯藤拄苔磴,长啸凌秋风”描述了诗人站在山巅之上,面对大海的场景。“枯藤”、“苔磴”等物象展现出苍凉的氛围,而“长啸凌秋风”则表现出诗人豪情万丈的姿态。接下来的四句,“天空白露下,碧落摩青铜。夜半见海日,发轫扶桑红。”形象地描绘出浩瀚大海的景象:露水晶莹如镜,天空蔚蓝似铜,夜晚时分的海上日出,如同破晓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美丽壮观。 “黄支与流求,出没白浪中。”两句将读者引入更深的思考,传说中海上的神秘岛屿“黄支”和“流求”,似乎隐藏在白浪之中若隐若现,增添了海洋的神秘感和纵深感。接着诗人抒发感慨:“久夸坎井见,始知天壤空。”意思是说,原以为自己的见识已经足够丰富,现在才领悟到天地之大,学无止境。这是诗人对自己心灵的反省,也是他追求真理的精神表现。 “招手唤海童,寄书蓬莱宫。”这两句,诗人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海童”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寻求真理的愿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紧接着,“我欲蹲此石,投竿慕任公。”诗人用《庄子·外物》中的典故,表明自己愿效法任公垂钓,等待贤能之士来共同实现理想。最后,“巨鼇傥可得,持压江之东。”两句诗人借助古人传说,表达自己决心寻找伟大事业,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海石》是明朝诗人胡融的一首描绘大海景象的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中期,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在那个时候,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人民生活较为安定,诗歌创作也比较繁荣。 胡融在当时的文人圈子中颇有声誉,他博学多才,尤擅诗赋。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理想的功名。这使得他对人生的看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感悟。 在这首诗中,胡融以望海石为象征,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大海壮丽景色的赞美。他通过对大海的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他也借由大海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人生起伏、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