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书堂

标题包含
书堂
右军本清真,名题列仙籍。 朝披赤城霞,凭崖望南极。 不读人闲书,诛茅近东壁。 松窗拂青霭,石架横野色。 草圣天仙求,竹扇山猨觅。 不有铁石心,敢迩虎豹迹。 高歌振林木,上与霄汉迫。 时有太一星,拥杖照几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右军本来纯真质朴,他的名字已经列入了神仙名册之中。他清晨就披着赤城的霞光,站在悬崖边眺望着南极的方向。他不阅读那些无聊的书,却喜欢拆除茅屋来靠近东方的墙壁。他透过松树的窗户轻轻拂过青色的雾气,石制的架子横卧在野外,显得那么的自然和谐。他在寻找草书的真谛和天空仙人的身影,竹子做的扇子却被山中的猿猴找寻。没有坚硬如铁的心,又怎敢接近虎豹的痕迹呢?他高歌着震荡着树林,向上与云霄的天空相互逼近。有时候,天上的一颗太一星,拄着手杖照耀着他的几案和座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右军:指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2. 清真:真实,这里表示王羲之书法的真实性。 3. 列仙籍:指的是王羲之的名字被列在神仙的名单上,意味着他的书法技艺高超。 4. 赤城霞:赤城山,位于浙江台州天台县城北,因山中紫霞洞中常有紫霞流出而得名。 5. 南极:指南方的最远处,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遥望远方。 6. 人闲书:世俗的书籍,这里表示王羲之不读这些书籍,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 7. 诛茅:砍伐茅草,这里表示诗人修建房屋。 8. 东壁:东方,这里表示诗人把房子建在东方。 9. 青霭:青色的云气,这里形容松树掩映下的景色。 10. 石架:石头搭建的架子,这里形容诗人的书斋。 11. 野色:野外的美景,这里形容石架周围的美景。 12. 草圣:指草书之圣,这里指王羲之的草书作品。 13. 天仙求:天上的仙人也在寻求王羲之的作品。 14. 竹扇山猨觅:山中的猿猴也在寻找王羲之的竹扇作品。 15. 不有铁石心: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 16. 敢迩虎豹迹:就不敢靠近虎豹等猛兽。 17. 高歌振林木:高声歌唱使树木为之振动。 18. 霄汉:天空,这里表示诗人歌喉之高。 19. 时有太一星:有时还有太白金星。 20. 拥杖:手扶拐杖。 21. 照几席:照亮桌子和椅子,这里表示太白金星的光辉照亮了诗人的书斋。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文人墨客的书堂生活和情志的诗歌。诗人以王羲之(右军)为引子,表达了对书堂主人的赞美和对书堂环境的想象。同时,诗中也融入了道教仙境元素,彰显了浓厚的隐逸之风和超脱红尘的出世态度。 第一联“右军本清真”,诗人借用王羲之的清雅品质,来比喻书堂主人也具有同样的品格。紧接着的“名题列仙籍”则暗示了书堂主人的超凡脱俗、儒雅风流。 第二联“朝披赤城霞”描述了书堂的自然环境,清晨时分的红霞映照在书堂之上,其景象壮观且富有灵气,而书堂的主人却能在此处寻得安宁,悠然自得地望着南天的尽头。这恰恰表现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状态的热衷和向往。 第三联“不读人闲书”表达了书堂主人的志趣高洁,即不读世俗之书,而是选择接近东壁处的茅屋进行读书。同时,“松窗拂青霭,石架横野色”进一步展现了书堂周围的自然风光:松木窗户下飘散着青色的雾气,石桥上架起了一道横跨原野的桥梁。 接下来的两联“草圣天仙求,竹扇山猨觅”则寓意书堂主人在书法艺术上的高超造诣,作品受到“天仙”级别的赞赏,同时又使山中猿猴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它们纷纷寻找观赏扇子的机会。这样的表现既是对书堂主人技艺的赞誉,也是对书堂内外生命活力盎然的彰显。 尾联“不有铁石心,敢迩虎豹迹”则是诗人对书堂主人的赞美,他以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同道者的尊重,也让那些心怀恶意的人望而却步。这里用虎豹来形容恶势力的威胁,表达了诗人在面对恶势力时的勇气和决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书堂生活的描绘,将文人墨客的生活理想与人格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巧妙地将仙境元素融入其中,让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隐逸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堂》是南宋诗人胡融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光宗时期(约公元1190年),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胡融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然而,他并未因科举功名而痴迷功名,反而淡泊名利,热衷于文学创作。在诗人的笔下,《书堂》以书堂为主题,描述了读书人在书房中的生活场景和心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术自由的向往,也反映出当时士人阶层对自身修养和人格的追求。 在《书堂》的写作时期,南宋朝廷较为重视文化教育,科举制度得以进一步发展。这使得文人士大夫阶层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坛,同时也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在这种背景下,胡融以《书堂》描绘出当时文人墨客在书堂中度过的充实时光,表达了他对学识、理想和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