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汤千
能文兼悟性,前是惠休身。
为选来京邑,因吟访野人。
所居才隔水,不见忽经旬。
何事云归速,儒官拜敕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具有学识和悟性的人,曾受到惠休大师的指引。被选拔来到京城,因为喜欢诗歌去寻访乡野之人。居住的地方只隔着一条小河,但未见已有十天之久。为何这么早就说要回去了呢?原来是接受了新的任命要担任官员了。
去完善
释义
1. 惠休:指南朝宋时的僧人惠休,亦称汤惠休,善于写诗。这里比喻汤千。
2. 京邑:京城,都城。
3. 野人:乡村之人。这里指诗人在乡村的居所。
4. 经旬:过了十天。
5. 云归:指诗人辞官回乡。
6. 儒官:即文学侍从之臣,此处指担任国子监祭酒的职务。
7. 敕新:新任命的职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汤千”,诗人通过描绘与汤千的交往、交情以及对他的理解和了解,表达了对这位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尊重。
首先,诗人在首联中以“能文兼悟性”赞美了汤千的才华和禀赋,并把他比作晋代的文学家、画家顾恺之(字惠休),体现了诗人对汤千的高度赞誉和欣赏。
接着在颔联中,诗人提及他们一起在繁华的京城生活的情景,两人时而谈论诗歌,时而探寻野趣,相互陪伴着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而后在颈联,诗人进一步描述了他们居住的地理位置仅一水之隔,却因为种种原因竟有十天未曾相见。这里表现了诗人和友人之间那种亦亲亦疏的情感距离,以及生活中的种种无常。
最后,在尾联中,诗人提到汤千这么快就辞别回归的原因是因为得到了新的任命——儒官,也就是被任命为儒学教谕。诗人以关切和鼓励的态度表达了对他前程的祝福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汤千》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6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此时赵师秀正值壮年的文学创作时期。
在这一年里,赵师秀在临安(今杭州)任太学正,与陆游、杨万里等文坛巨匠交好,共同推进了南宋诗坛的繁荣发展。同时,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人民生活相对富裕,这也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赵师秀的个人生活中,这一年他结束了一段漫长的宦游生涯,返回故乡永嘉(今温州)。在这次回乡的过程中,他与汤千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之际,赵师秀写下了这首《送汤千》来表达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