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道晖游湘水
春尽雨霏霏,春寒犹在衣。
人寻香草去,鴈背远峰归。
潇水添湘阔,唐碑入宋稀。
应知名与姓,题写遍岩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快要结束了,细雨蒙蒙飘洒,春天的寒意仍然停留在衣服上。人们寻找着芬芳的花草离去,大雁则背着远处的山峰回归。潇水和湘江交汇使得江面变得更加广阔,唐代的石碑却逐渐稀少。应该知道这些名人的姓名,他们的石刻题字遍布在山间的岩洞门扉之上。
去完善
释义
1. "春尽":指春天的末尾,即晚春。
2. "雨霏霏":形容细雨绵绵的景象。
3. "春寒":指春天仍然寒冷的气候。
4. "衣":衣服,此处用作动词,指穿衣服。
5. "人寻香草去":比喻寻找美好事物或理想的去处。香草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美好和高洁。
6. "鴈背远峰归":大雁顺着山势飞向远方,寓意远行之意。
7. "潇水":湖南省的一条河流,位于湘江上游。
8. "湘阔":湘江的宽阔水域。
9. "唐碑":唐朝时期留存的石碑,这里指的是湖南地区的古代石刻。
10. "宋稀":宋朝时期的石刻较少。
11. "名与姓":指徐道晖的名声和姓氏。
12. "题写":指在岩石上题诗作画。
13. "岩扉":指岩石构成的门扉,这里用来形容自然景观。
去完善
赏析
赵师秀的《送徐道晖游湘水》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和寄寓个人情怀的诗作。诗人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以及人物活动,表达了诗人在送友人徐道晖游湘水时的感慨与祝愿。
“春尽雨霏霏,春寒犹在衣”这两句诗,写出了春天即将离去时阴雨绵绵的景象,同时强调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特点。这种天气很容易引起人们心中的伤感,为全诗奠定了哀愁的氛围。
“人寻香草去,鴈背远峰归”则是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如同寻找香草的隐士一样找到心灵的归宿,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愿意像北飞的雁一样在远山之中寻找宁静。
接下来的“潇水添湘阔,唐碑入宋稀”两句,诗人进一步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潇水和湘水的交融象征着祖国山河的辽阔,而唐碑的稀少则暗示了宋代文人的悲哀。在这里,诗人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视文化传统。
最后一句“应知名与姓,题写遍岩扉”表达了诗人对徐道晖才华的赞美以及对他们在湘水之滨共同创作的美好期待。这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共同留下更多的佳作。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惆怅情感。诗人通过对友人的祝福、对历史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展示出自己深沉的情感内涵和高尚的精神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12世纪的南宋时期,诗人赵师秀写下了这首诗《送徐道晖游湘水》。这一时期,国家政治腐朽,民生疾苦,战乱频发,但在文化领域却异常繁荣。赵师秀在此时成为了一代著名诗人,其诗风独具一格,以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见长,语言质朴,韵味深远。
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赵师秀十分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在这首《送徐道晖游湘水》中,他以送别友人为契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送徐道晖游湘水》创作于南宋晚期,此时国家内外交困,政局动荡不安。赵师秀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际遇之后,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与友人徐道晖之间深厚的友谊,也成为了他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友人的离别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