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读书寄城中诸友
野人无别事,故得坐空林。
黄卷还铺日,青莲未悟心。
铎音山殿静,萤影石池深。
不敢邀芳屣,因闲傥一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野之人无他事,所以能静坐于空旷山林。
手持发黄的书卷度过时光,青莲花未曾领悟我内心的想法。
山间庙宇的铃音使周围宁静,石头水池中的萤火虫投影显得幽深。
不敢邀请他人共享此美景,趁着闲暇也许可以一个人来寻找一番。
去完善
释义
1. 野人:此处指诗人自己,用“野人”一词表示自己远离世俗纷扰,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2. 铺日:铺开在阳光下,这里指翻开书卷。
3. 黄卷:指书籍。
4. 青莲:青色的莲花,这里借指佛教,“未悟心”表示尚未领悟佛法真谛。
5. 铎音:寺庙中传出的钟声。
6. 萤影:萤火虫的微弱光芒,形容环境的静谧。
7. 石池:岩石间的水池。
8. 芳屣:足迹的美称,这里指朋友们的脚步。
9. 因闲:趁闲暇时间。
10. 傥一寻:或许有一天会探访。
去完善
赏析
《太平山读书寄城中诸友》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山水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太平山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在山林间静心读书的愉悦心情。同时,通过对山中寺庙的描绘,传达了佛教禅宗的意境。
首联“野人无别事,故得坐空林”,点明了作者的隐居生活。作为山野村夫,无世俗琐事困扰,得以在空旷的山林间安坐。这两句诗为整首诗奠定了恬淡宁静的基调。
颔联“黄卷还铺日,青莲未悟心”,描述了作者在山林中的日常生活。每天阅读佛经,参禅悟道,以求心灵的解脱。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与思考。
颈联“铎音山殿静,萤影石池深”,是对山中寺庙景象的描绘。寺庙内传出的钟声显得格外宁静,石池中闪烁的萤火虫映照出深深的夜色。这两句诗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佛教禅宗的意境。
尾联“不敢邀芳屣,因闲傥一寻”,表达了作者不愿打扰城中朋友的心情。虽然自己身在山林,过着清闲的生活,但并不希望邀请朋友们来一同享受。因为这种生活只有在自己心灵得到解脱时才能体验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太平山读书寄城中诸友》是南宋著名诗人赵师秀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在这一年中,赵师秀因病辞官,来到太平山养病和读书,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纷扰。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宁静与自然的美,因此写下了这首诗篇,以表达他对友情的思念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在赵师秀所处的时代,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担忧。然而,赵师秀并未被这种情绪所影响,他在太平山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将注意力转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在诗中,赵师秀通过描绘太平山的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他用“砚池水暖试鱼行”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山中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家书频寄雁南征”这一句,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