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屏作
凡有栏干处,秋来遍往还。
就中惟此地,全得见西山。
鴈落遥沙小,人登废垒闲。
因怜一州景,皆在夕阳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只要有栏杆的地方,秋天时都会去游览。
其中这个地方最好,可以完整地看到西边的山。
大雁落在远处的沙滩上显得很小,人们登上荒废的城墙显得很悠闲。
因此令人怜爱这个州的景色,都在夕阳的映照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栏干:栏杆,这里是诗人游览过的各个地点的泛指。
2. 秋来:秋天到来的时候。
3. 遍往还:广泛地来回游历。
4. 就中:在其中。
5. 全得:完全能够。
6. 西山:西边的山脉,此处特指具体的地名。
7. 鴈落遥沙:大雁落在远处的沙滩上。
8. 废垒:废弃的城堡或营垒。
9. 因怜:因为怜爱。
10. 一州景:一个州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秋屏作》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描绘秋日景象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凡有栏干处,秋来遍往还”,描述了秋天的景象无处不在,只要有栏杆的地方,都能看到秋天的美景。这里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颔联“就中惟此地,全得见西山”,则突出了诗人所在地点的独特之处——能够全面欣赏到西山的壮丽景色。这里的“西山”可能指的是诗人所在地的西山,也可能是虚指,代表远方的美丽风景。这句诗表现出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颈联“鴈落遥沙小,人登废垒闲”,描绘了大雁落在远处的沙滩上,人们在废弃的堡垒上悠闲地欣赏风景的景象。这里的大雁和人形成了对比,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尾联“因怜一州景,皆在夕阳间”,则表达了对夕阳下整个州城的美丽景色的感慨。这里的“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秋屏作》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深深的感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屏作》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赵师秀经历了南宋朝廷的腐化堕落和政治斗争的动荡不安。他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他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这种生活经历使得他对自然界的风景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深情,这也成为他创作诗歌的重要灵感来源。
在这一时期,南宋王朝面临着金、蒙古等北方民族的侵略压力,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然而,江南地区相对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文人墨客纷纷在这里寻求庇护和发展。赵师秀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江南的自然风光为背景,创作了这首描绘秋日景色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