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子宅
今识高眠处,沧波是切邻。
已知难即鹿,惟有独潜鳞。
草长过荷叶,藤深失树身。
闲思昔微子,犹自得称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在知道高的睡眠地方,苍茫的水域成为近邻。
已经知道难以追逐鹿群,唯有独自潜伏的鱼鳞。
草地长得超过荷叶,藤蔓深深失去树干。
闲暇时想起往日的微小事件,还能自称有仁爱之心。
去完善
释义
1. 高眠:这里指徐孺子曾经居住的地方。
2. 沧波:大海的波涛。
3. 切邻:邻近,相邻。
4. 即鹿:追逐名利。
5. 潜鳞:这里比喻隐居避世的人。
6. 微子:本名启周,又名箕子。相传为商纣王的庶兄,与微仲、王子比干合称“三仁”。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隐居生活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徐孺子宅的描绘,表达了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世俗纷争的厌倦。“今识高眠处,沧波是切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徐孺子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也有着与徐孺子相似的隐逸之志。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周围的环境,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隐逸情怀。“草长过荷叶,藤深失树身”,这里的描写形象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到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
最后,诗人以“闲思昔微子,犹自得称仁”作结,表达了对古人微子的敬佩之情。微子是商朝末年的贤臣,因不满纣王的暴政而选择了离开。诗人认为,尽管微子离开了朝廷,但他仍然得到了“仁”的称号,这说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态度:他宁愿过着隐居的生活,也不愿意参与到世俗的纷争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徐孺子宅》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徐孺子故宅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赵师秀生活在南宋晚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的时代。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在《徐孺子宅》这首诗中,诗人以徐孺子故宅为题,通过对故宅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时光的感慨。徐孺子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的故宅已经荒废,只剩下断壁残垣。这种景象使得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
赵师秀生活在南宋晚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的时代。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败,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在他的诗歌中,这种忧虑表现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总的来说,《徐孺子宅》这首诗是在南宋晚期的背景下创作的。在这个时代,赵师秀经历了科举失利和个人命运的挫折,这使得他对历史沧桑和时光流逝产生了深深的感慨。他通过对徐孺子故宅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感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