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困
午困因书又见寻,自添茶鼎候微吟。
病身未觉春风暖,柳色无端日日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午后因阅读而疲惫,寻找休憩片刻,自行斟酌杯中之茶,静静等待内心诗意的回响。虽然身体尚未恢复健康,但是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逐渐靠近;随着时光流转,柳树的颜色也越来越深重。
去完善
释义
《午困》:该诗选自《宋诗鉴赏辞典》,作者是南宋诗人赵师秀。
1. “午困”:即中午打瞌睡;“因书”指因为看书而困倦。
2. “自添茶鼎”:自己往茶壶中加热水。“茶鼎”为盛茶器皿。
3. “候微吟”:一边等待水开一边低声吟诗。
4. “病身未觉春风暖”:生病的身体尚未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5. “柳色无端日日深”:柳树的颜色无故一天天加深。“无端”意为无缘无故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现出了诗人午困时的闲暇与惆怅。首句“午困因书又见寻”说明诗人在阅读书籍时偶然感到疲倦,感受到了春天的午困时刻。接着诗人通过添加茶水,展现出他处在这宁静的环境里,体验到了一种自我调适的自在感。而后两句“病身未觉春风暖,柳色无端日日深”则表达了诗人虽然困倦但仍在关注自然变化的情境,他以自身的身体状况与外界环境对比,发现自己的身体尚未恢复而柳树却已日益茂盛,这种对比使诗人感慨自身处境的同时也彰显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午困》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描绘夏日午后困倦的诗作。这首诗歌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
在赵师秀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南宋王朝正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阶段。然而,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时期,南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仍然十分尖锐。赵师秀本人在政治上的抱负并未得到实现,这使他感到失意和无奈。他在诗中表现出的对于官场的冷漠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许多士人的心态。
在创作《午困》时,赵师秀身处江南水乡,江南的气候使得夏日的午后格外闷热,人们容易感到困倦。这首诗正是通过描述午睡时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炎热天气的无奈和厌烦。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敏感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