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大慈道

标题包含
大慈道
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 小寺鸣钟晚,深林透日微。 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 或有相逢者,多因采药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师秀,字紫芝,号乐闲,是南宋著名的文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生卒年不详,但据考证,他大约生活在公元1170年至1219年间。 赵师秀出生在浙江金华一个书香世家,家境优渥。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出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绿藓满地蔓延,行人罕至;古寺钟声悠扬,穿透密林微弱阳光;野花在春日盛开,山鸟在山涧飞翔;偶尔有相遇之人,多数是采药归来。
去完善
释义
1. 青苔:指一种绿色的植物,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 2. 人迹:人的足迹,这里表示人烟稀少的地方。 3. 小寺:小的寺庙,即规模不大的佛教建筑。 4. 鸣钟:指寺庙里敲击铜钟以报时或祈福。 5. 深林:茂密的树林,这里指森林深处。 6. 透日微:阳光透过树叶射入的微弱光线。 7. 野花:野生的小花,这里指春天盛开的鲜花。 8. 山鸟:生活在山区的鸟类,这里泛指各种鸟类。 9. 涧:山间的小溪或瀑布。 10. 采药归:指采集草药归来的人,通常指的是中医或者乡村草药师。
去完善
赏析
《大慈道》是赵师秀的一首描绘深山隐居生活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山中景色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首联“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描述了山中的小路长满了青苔,表明这里鲜有人烟,显得宁静而幽深。从这一景象可以看出诗人的观察细致和描绘能力。 颔联“小寺鸣钟晚,深林透日微”,进一步描绘了大慈道的景象。寺庙的钟声在傍晚时分响起,阳光穿透密林,呈现出一片光明的景象。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时间的推移,还体现了山间生活的宁静与祥和。 颈联“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通过野花的盛开和山鸟的飞翔,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这两句诗将春天的气息和山间的景象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尾联“或有相逢者,多因采药归”,描述了在山间可能遇到的人,大多是采药归来的药农。这一景象展示了山居生活的自给自足和与世无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隐逸之志。 整首诗以大慈道为背景,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以及诗人向往的隐居生活。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美景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慈道》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著名作品,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约为公元1260年前后。这首诗歌颂了修行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表达了诗人对慈悲为怀、助人为乐的崇高道德情操的赞美之情。 赵师秀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担任过朝廷命官。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反思。他感到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和压迫,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官僚腐败、政治斗争使得民众的生活更加困苦。因此,他选择了放弃科举考试,开始关注民间疾苦,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用自己的才华和财富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南宋末年,国家内外交困,北方的金国虎视眈眈,南方的南宋政权又内部纷争不断。赵师秀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深感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有所作为,于是他将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和慈善事业中,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唤起民众的觉醒,共同抵抗外侮,改善民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赵师秀创作了《大慈道》这首诗歌。他以修行者的大慈大悲为榜样,鼓励人们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关爱他人,无私奉献,为社会传递正能量。这首诗成为了赵师秀的代表作,也是南宋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