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诗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诗二首 其二
三年非一事,知尽爱人心。 满任添新发,还家带旧琴。 鹊声先棹去,柳色到都深。 即日应冠豸,凭共记得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师秀,字紫芝,号乐闲,是南宋著名的文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生卒年不详,但据考证,他大约生活在公元1170年至1219年间。 赵师秀出生在浙江金华一个书香世家,家境优渥。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出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三年的时间并非只做一件事,了解了所有人的善良用心。 重任已满还要增添新的任务,回乡的时候带着古老的琴。 喜鹊的叫声伴随着船离去,柳色浓重到了都市深处。 当天就应该戴上冠帽,大家一起回忆过去的事情。
去完善
释义
1. "三年非一事":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在这三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很多事情,"非一事"表示不止一件事情。 2. "知尽爱人心":"知心"指了解别人的心意,"爱人"指的是亲人或者朋友。这句话是说诗人充分了解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的想法和心情。 3. "满任添新发":"满任"是指任期已满,即将卸任。"添新发"意思是长出新的头发,这里比喻重新焕发活力。整句话是诗人表达即将离任时的心情。 4. "还家带旧琴":"还家"指回到故乡,"旧琴"指的是旧的琴。诗人说在回乡的时候带着一把旧的琴。 5. "鹊声先棹去":"鹊声"指喜鹊的叫声,"棹"是指船桨,"先棹去"意思是先离开。这句诗描绘了喜鹊听到船桨的声音后就飞走了的景象。 6. "柳色到都深":"柳色"指柳树的颜色,"都深"是说柳树的颜色很深,也就是春天到了,柳树的叶子变绿了。 7. "即日应冠豸":"即日"表示立刻,"冠豸"是指冠豸山,位于福建连城县。这句诗是说诗人立刻就要去冠豸山了。 8. "凭共记得沈":"凭"表示任凭,"共记"是指一起记住,"得沈"是指得到深厚的友情。这句诗是诗人邀请大家一起记住这份深厚的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诗人赵师秀在离家为官期间的感情和对故乡思念的诗。“三年非一事,知尽爱人心”两句,表现了诗人离家任职多年,深知百姓的痛苦与期待,揭示了官吏职责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满任添新发,还家带旧琴”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自己离家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恋。虽然任期已满,头上的白发又增添了一些,但他仍然心系家乡,带着那把古老的古琴返回家乡。 接下来“鹊声先棹去,柳色到都深”两句,描绘了诗人一路归程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喜悦。同时以鹊声和柳色作为隐喻,暗示了自己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 最后的“即日应冠豸,凭共记得沈”两句,传达了诗人想要为百姓解忧除患的志向和决心。他希望自己能够像獬豸一样公正、无畏,与朋友们一起共创美好未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诗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中期,即公元12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之间。在这个时期,赵师秀正处于中年阶段,他在政治生涯上并未取得显著的成就,因此在诗歌创作上投入了更多的心血。 在南宋中期,社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但文人墨客们仍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他们担忧金国的侵略,以及国内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的加剧。这种忧国忧民的情绪在赵师秀的诗中得到了体现。此外,这个时期的文学界崇尚儒家经典,推崇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这也是赵师秀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背景。 在个人生活中,赵师秀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广交文友,积极参加文学活动。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前辈诗人的影响,尤其是杨万里的山水田园诗,使他在诗歌形式和内容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赵师秀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使他无法像其他文人那样追求功名利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