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
忽有千岩聚,禅宫得土悭。
古来云是海,天下别无山。
久立增寒思,初看损壮颜。
曾闻斤石剥,夜落半空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突然间,千岩聚集在一起,佛寺显得有些拥挤。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这里是云海,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山了。
长久站立在这里,让我感受到寒冷,也让我容颜衰老。
我听说这里曾经有巨石从天而降,深夜里落在半空中。
去完善
释义
1. 禅宫:佛教寺庙,这里指灵岩寺。
2. 土悭:吝啬土地,这里指地势险要,僧人们不易找到合适的地方修建寺庙。
3. 云是海:比喻群山起伏如海浪。
4. 半空间:天空的一半,这里指夜空。
5. 斤石剥:把巨石凿开。
去完善
赏析
《灵岩》这首五言古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灵岩时的所见所思。诗人以“千岩聚”开篇,描绘出灵岩的壮丽景象,紧接着又以“禅宫得土悭”表达了寺庙中僧侣们的生活场景。这种结合自然景观与人间烟火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所传达的氛围。
诗人通过“古来云是海,天下别无山”这句表达了对灵岩的独特赞美之情。这句话将灵岩比作云海中的孤岛,突出了其险峻和壮观的特色。同时,这种比拟也透露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他独特的审美观。
在下半部分,诗人以“久立增寒思,初看损壮颜”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变化。站立于山巅之上,感受到的是寒冷的空气和深邃的山谷,这些都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感慨;而初见灵岩时,则因其雄伟壮丽而使诗人容颜失色。这一变化的过程展现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观时的敬畏之心。
最后两句“曾闻斤石剥,夜落半空间”则是诗人对于灵岩地质特点的描述。这种描绘既展示了灵岩的地质特色,同时也借助这种独特现象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整体来看,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学的探讨,充分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生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灵岩》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正值南宋中叶,国家内外交困,战乱不断。
赵师秀的生平经历颇为曲折,他年轻时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后因官场腐败、时局动荡而辞官回乡。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在游历灵岩山时,他被灵岩山的雄伟壮观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灵岩》。
嘉定年间的时代背景复杂多变。当时南宋政权正面临着金国的威胁,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赵师秀作为一名正直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然而,他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