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桐柏观

标题包含
桐柏观
山深地忽平,缥缈见殊庭。 瀑近春风湿,松多晓日青。 石坛遗鹳羽,粉壁剥龙形。 道士玉灵宝,轻强满百龄。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师秀,字紫芝,号乐闲,是南宋著名的文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生卒年不详,但据考证,他大约生活在公元1170年至1219年间。 赵师秀出生在浙江金华一个书香世家,家境优渥。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出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山岭深处的地形突然变得平坦,隐约可见那独特的庭院。瀑布边上的春风带来湿润的气息,松树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青翠。石坛上遗留着仙鹤羽毛的痕迹,墙壁上的图画描绘着飞龙的身影。道士们把玉宝藏在心中,轻盈却强大,充满了百年的智慧。
去完善
释义
1. 山深地忽平:意指随着山势的深入,地势突然变得平坦。这里描述的是诗人登山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种地形变化。 2. 缥缈见殊庭:“缥缈”原指虚幻不定的状态,这里可以理解为形容山间的雾气。“殊庭”则指与世俗不同的仙境或者道观。这句话是说在雾气的笼罩下,突然出现了宛如仙境般的道观。 3. 瀑近春风湿:意指瀑布附近的水汽在春风吹拂下显得湿润。 4. 松多晓日青:意指松树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青翠。 5. 石坛遗鹳羽:石坛上遗留着鹳鸟的羽毛。 6. 粉壁剥龙形:粉壁上剥落出类似龙形的图案。 7. 道士玉灵宝:这里的道士是指桐柏观中的道士,他们手中持有道教认为具有神秘力量的法宝——玉灵宝。 8. 轻强满百龄:意指道士虽年岁已高,但身体依然轻健硬朗。
去完善
赏析
《桐柏观》是南宋诗人赵师秀所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以桐柏观为描绘对象,通过对山景、瀑布、松树、石坛、粉壁和道士的描述,展现了桐柏观的神秘景象。下面是对各句的赏析: 1. “山深地忽平,缥缈见殊庭”。这两句描述了桐柏观周边的山景,通过“山深”与“地忽平”形成对比,表现出桐柏观地势的特殊性。同时,“缥缈见殊庭”则暗示出观内景致的不同凡响。 2. “瀑近春风湿,松多晓日青”。这两句描写了观内的瀑布和松树。春风吹过,瀑布更显湿润;清晨阳光洒在松树上,使其更加青翠。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展示出桐柏观的宁静与生机。 3. “石坛遗鹳羽,粉壁剥龙形”。这两句分别描绘了石坛上的鹳羽和粉壁上的龙形。这些细节展示了桐柏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4. “道士玉灵宝,轻强满百龄”。最后两句赞美了桐柏观的道士,他们拥有宝物般的道行,虽然年岁已高,但依然身轻体健。这表达了诗人对道教信仰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桐柏观》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描绘道教庙宇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也就是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相对稳定,但军事上却饱受金、蒙等外敌的压力。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赵师秀正身处官场。他曾任州县官员,后又入朝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职。然而,他的官运并不亨通,曾多次被贬谪。因此,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宦海浮沉的无奈和感慨。 此外,这个时代背景下,南宋文人士大夫普遍追求超脱世俗的道教思想,以求心灵的慰藉。而桐柏观作为当时著名的道教庙宇,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赵师秀在此处抒发心中感慨,以表达对道教信仰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