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薛子舒赴华亭船官
竹笼盛书去,遥知官事闲。
水程春有雨,海岸晓无山。
奥理渐摩后,清名护养间。
坐曹观剡木,意与易相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带着装满书籍的竹篮离去,远远就知道公务闲暇。在水边的旅程中春雨滋润万物,海边黎明时分看不见山影。渐渐理解深奥的哲理,珍惜清正的名声。坐在官署观看削尖的木器,心性与《易经》息息相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华亭:即今上海松江区。
2. 船官:管理船只的官员。
3. 竹笼盛书:用竹子制作的盒子来装书籍,这里指读书。
4. 遥知:从远处就可以知道。
5. 水程:水路行程。
6. 奥理:深奥的真理。
7. 摩:研究、揣摩。
8. 护养:维护、保养。
9. 坐曹:在公务机关中任职。
10. 观剡木:观察削尖的木头,这里指做学问。
11. 意与易相关:这里的“易”指的是《易经》,意思是学习《易经》的道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薛子舒赴任华亭船官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期许和祝愿。首联通过“竹笼盛书”的意象,表现出薛子舒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颔联则通过描述水程春雨、海岸晓山的自然景色,传达出离别的伤感以及对新环境的期待。颈联则是对薛子舒为官的期望,希望他能在了解官场奥秘之后,保持清廉的名声。尾联则以坐曹观剡木为喻,表达了对《易经》哲理的理解和对薛子舒将来发展的祝愿。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薛子舒赴华亭船官》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作品,创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
在这一年,诗人赵师秀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他的官场生涯颇为不顺,曾多次辞官,但又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接受朝廷的任命。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和悲凉,但同时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
在这个时代,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金国不断侵扰,南方内部矛盾重重。朝廷腐朽,政治黑暗,民生疾苦。然而,赵师秀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始终关注国家命运,关心百姓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带来一些改变。
在这首诗中,赵师秀表达了对友人薛子舒的送别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以华亭船官这个职位为例,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希望他能在这个岗位上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担心这个国家是否能够度过困境,迎来美好的未来。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