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赋朱新父足庵
人欲难穷极,于中觉者稀。
但令无过分,何处有危机。
长日书千册,清风竹一园。
东南坤势阙,子计不为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的欲望难以彻底满足,能察觉到这一点的并不多。
只要不越界不过分,哪里会有危险呢?
在漫长的日子里,我会写很多文章;清新的微风中,我在竹林里徜徉。
东南方向的土地尚未开发,你的计划并非不合理。
去完善
释义
1. 人欲难穷极:"人欲"指的是人们贪婪的欲望,"穷极"表示到达极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的欲望很难被满足,总是追求更多。
2. 于中觉者稀:"于中"是指在这种情况下,"觉者稀"意思是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很少。
3. 但令无过分:"但令"是只要的意思,"无过分"是不超过一定的程度。
4. 何处有危机:"何处"是哪里,"危机"指危险或灾难的征兆。
5. 长日书千册:"长日"指漫长的时间,"书千册"是阅读了上千本书。
6. 清风竹一园:"清风"指的是凉爽的风,"竹一园"是一片竹林。
7. 东南坤势阙:"东南"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方位,"坤势"是指地势,"阙"是一种古代建筑形式,这里引申为地方。
8. 子计不为非:"子"是你,"计"是打算,"为非"是做坏事。这句话是朱新父作为长辈对后辈的叮嘱。
去完善
赏析
《奉赋朱新父足庵》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诗词。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足庵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首先,诗人在第一句中就提出了“人欲难穷极”的观点,表明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难以满足。紧接着,诗人通过“觉者稀”来表达出能够在欲望中保持清醒的人并不多。这两句诗,既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度思考。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但令无过分,何处有危机”的观点。这意味着只要不过分追求物质和名利,就能够避免陷入危机。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通达和睿智。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足庵的生活场景:“长日书千册,清风竹一园”。这里,诗人以书香为伴,清风竹林为景,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超脱物外的精神境界。
最后,诗人提到“东南坤势阙,子计不为非”。这里,诗人以地理方位为背景,暗示了足庵地处东南之地,而这里的地势空缺,意味着这里有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同时,诗人通过“子计不为非”表达了对足庵主人朱新父的赞美和支持,认为他的计划并非不可取。
整首诗,诗人通过对足庵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度见解。从欲望的反思,到生活的淡泊,再到精神的超脱,诗人展现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赋朱新父足庵》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发生在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至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之间,即赵师秀的晚年时期。
在赵师秀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南宋初年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以及官场上的沉浮。他曾担任过临安府学教授、秘书郎等职位,但晚年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至信州玉山(今江西上饶)。在这段时间里,赵师秀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探讨文学、绘画、诗歌等艺术,相互欣赏和学习。
在赵师秀所处的时代,南宋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对外则面临着金国的侵略。这种社会背景使得许多文人墨客选择远离尘嚣,归隐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朱新父是一位与赵师秀交好的友人,他在玉山的一处山间筑建了一座足庵,作为自己的隐居之所。赵师秀有感于朱新父的人生态度和才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足庵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