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孔道士

标题包含
赠孔道士
生来还姓孔,何不戴儒冠。 诗好逢人诵,琴清只自弹。 访师行郡远,爱竹透庵寒。 见说丹炉内,黄金化不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师秀,字紫芝,号乐闲,是南宋著名的文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生卒年不详,但据考证,他大约生活在公元1170年至1219年间。 赵师秀出生在浙江金华一个书香世家,家境优渥。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出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出生以来还姓孔,为什么不用儒家的方式来生活。诗歌写得很好,遇见人可以朗诵,琴声清澈只能自己欣赏。寻访老师的地方距离郡城很远,却偏爱那翠竹穿透的凉亭。听说炼丹炉中,将黄金变成丹药并非难事。
去完善
释义
1. 生来:从出生开始就 2. 孔:姓氏,此处指孔道士 3. 戴儒冠:戴上儒者的帽子,意为成为一名学者或知识分子 4. 诗好:擅长作诗 5. 逢人诵:给别人朗读自己的诗歌 6. 琴清:古琴音色纯净 7. 只自弹:只是自己弹奏,表示无人陪伴 8. 访师:拜访师傅,寻求学习 9. 行郡远:前往远离官府的地方 10. 爱竹:喜爱竹子 11. 透庵寒:穿过寺庙感到寒冷,形容环境清幽 12. 见说:听说 13. 丹炉:炼丹的炉子 14. 黄金化不难:在炼丹过程中,将黄金转化为其他物质并不困难
去完善
赏析
赵师秀的这首《赠孔道士》描绘了一位博学多才、志趣高洁的道士形象。诗人通过赞美道士的才华和品德,表达了对这位道士的敬意和欣赏。 首联“生来还姓孔,何不戴儒冠”,赵师秀以孔子的姓氏开篇,暗示这位道士具有深厚的儒家底蕴。然而,他却没有选择戴上儒家的帽子,这表明他在追求道家思想的道路上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颔联“诗好逢人诵,琴清只自弹”,进一步展示了道士的才情与品性。他以诗词歌赋抒发情志,却并不沉溺于个人的情感世界;他的琴声清朗,却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是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 颈联“访师行郡远,爱竹透庵寒”,赵师秀描述了道士远游寻师、亲近自然的情景。他寻访名师,学习道家的智慧,行走远方,体悟人生的真谛。他对竹子的喜爱,既体现了其清高的品质,也展示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尾联“见说丹炉内,黄金化不难”,则强调了道士在炼丹术上的成就。他能够掌握炼丹的技术,将普通的金属转化为珍贵的黄金,这既表现了道士的技艺高超,也寓意着他能将平凡的生活变得不平凡。 综上所述,赵师秀的《赠孔道士》通过生动的描绘,传达了道士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以及他对道家生活的执着追求。这首诗不仅赞美了道士的风采,也展现了作者本人对道家风范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孔道士》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0年,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金兵南侵、南宋与金的和战等。 在赵师秀的一生中,他经历了金兵南侵、南宋抗金等重大历史事件。他曾担任过一些职务,如溧阳县尉、抚州军事判官等。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两次被罢官。这使得他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从而转向了道教信仰。 在赵师秀生活的时代,道教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许多士大夫阶层的人都热衷于修道,以求精神寄托。赵师秀也不例外,他结识了许多道士,与他们交流道教学问,共同探讨人生哲理。 在这首诗中,赵师秀表达了对自己遭遇的无奈和对孔道士的敬仰之情。他认为孔道士已经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超脱了世俗的烦恼。这种思想反映了赵师秀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信仰追求和精神寄托。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