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书斋
转曲认幽栖,斋名壁上题。
柳遮船步水,草出瓦沟泥。
养静抛书册,销闲倚杖藜。
谁知凤城外,宛是武陵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转过曲折的小径来到幽静的地方,斋室的名字在墙壁上题写。
柳树遮蔽了船边的流水,杂草从瓦片的排水沟中生长出来。
培养宁静的心情抛开书籍,消磨闲暇的时间依靠着手杖和藜杖。
谁知道繁华的城市之外,这里就像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美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转曲:曲折的山路或小路。
2. 幽栖:指隐逸的地方,这里是指诗人自己的住所。
3. 柳遮船步水:形容岸边柳树枝繁叶茂,遮盖了水面上的船只。
4. 草出瓦沟泥:描述瓦沟里的泥土中长出的青草。
5. 养静:调养身心,保持宁静。
6. 销闲:消磨闲暇时光。
7. 凤城:指京城。
8. 宛是:好像就是。
9. 武陵溪: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所在地,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居所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去完善
赏析
《柳下书斋》这首诗描绘了赵师秀在柳下书斋的生活情景。“转曲认幽栖,斋名壁上题”,诗人通过曲折的道路寻找并认出了这个僻静的书斋,并在墙壁上题写了斋名。接下来,诗中描绘了书斋周边的景色:柳树遮挡了船行的小径,草地从瓦片的接缝处生长出来,展现了自然的生命力。
在书斋内,诗人过着养静的生活,阅读书籍、抛开杂念;闲暇时,则拄着藜杖消磨时光。在这里,诗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与现实世界隔绝的桃花源,正如他在诗中所言,“谁知凤城外,宛是武陵溪”,也许在外人看来,这个凤城外的书斋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源一样,充满了宁静与美好。整首诗通过对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养静生活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在柳下书斋中的心灵寄托和理想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柳下书斋》是南宋诗人赵师秀所作,这首诗描绘了柳树下宁静的书斋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诗中用“风吹柳花满店香”开篇,形象地描绘出春光明媚、柳絮飘散的景象,表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接着又以“书床琴砚两相望”展现书房中的文房四宝,体现出作者的文人墨客气质。最后以“独有江南烟雨里,参差掩映绿杨旁”收尾,深化了作者在美好风景中修身养性、执着追求真理的形象。
这首诗创作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期。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沦陷于金国,民生疾苦,局势险恶。在这一时期,赵师秀作为一位学者,亲历社会动荡和民族矛盾,深感受其影响。然而他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书斋,寻求慰藉与宁静,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情感。
当时的南宋社会,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赵师秀将家国情怀和个人情怀相互交织,表现出既关心国家命运又关注个人内心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