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京华病后

标题包含
京华病后
久在京华损道心,故人谁与念升沈。 春楼卧病燕相伴,湖寺题诗僧为吟。 三月不逢家信至,一茎新有鬓丝侵。 早知谏猎非时节,只在山中自养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师秀,字紫芝,号乐闲,是南宋著名的文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生卒年不详,但据考证,他大约生活在公元1170年至1219年间。 赵师秀出生在浙江金华一个书香世家,家境优渥。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出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长久居住繁华的京城使我渐渐丧失了本性的真善美,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还有谁会关心和在乎我的起伏与沉沦呢?病倒在春天的楼阁里,只有燕子陪伴着我;在湖畔的寺庙题诗时,是僧人伴我一同吟咏。已经三个月没有接到家中的消息了,而我的心也随之被一根白发悄然侵蚀。早知道劝谏君王狩猎不合时宜,我还不如在山中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京华:指当时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2. 损道心:伤害了心境。 3. 谁与:谁能与我一起。 4. 升沈:升沉,指命运的起伏。 5. 卧病:生病躺着休息。 6. 燕相伴:燕子陪伴着我。 7. 湖寺题诗:在湖边寺庙写诗。 8. 僧为吟:由僧人吟唱出来。 9. 三月不逢:三个月没有见到。 10. 家信:从家里寄来的信。 11. 一茎:一根头发。 12. 新有:新生出。 13. 鬓丝侵:形容白发逐渐增多。 14. 早知:早知道。 15. 谏猎:劝谏他人狩猎。 16. 非时节:不合时宜。 17. 山中:山里。 18. 自养金:自己修养身心。
去完善
赏析
《京华病后》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以自己在京华得病期间的所见所感为主线,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表达了他对世事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首联“久在京华损道心,故人谁与念升沈”,诗人首先表达了在京城生活的疲惫和对故人的怀念。“道心”在这里指心灵的平静和修养,而“升沈”则暗示了社会地位的变化。诗人用这两句诗表明,自己长期在京城生活,已经渐渐失去了内心的宁静,同时感叹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有谁会关心自己的境遇变化呢? 颔联“春楼卧病燕相伴,湖寺题诗僧为吟”,诗人描述了自己患病时的情景。他因病卧床,只有燕子陪伴;在湖边寺庙写诗时,则是由僧人代为吟咏。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病中孤独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佛禅的领悟。 颈联“三月不逢家信至,一茎新有鬓丝侵”,诗人通过写家信来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他提到已经三个月没有收到家里的来信,这让他更加牵挂远方的家人;而看到自己的白发越来越多,也让他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 尾联“早知谏猎非时节,只在山中自养金”,诗人借批评皇帝狩猎之事,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他认为早知劝谏皇帝不在狩猎的季节进行狩猎是不合时宜的,还不如自己隐居山林,过著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里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人生理想。 总之,《京华病后》这首诗通过对病中生活的描绘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眷恋。同时,他也通过批判时政,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京华病后》是南宋诗人赵师秀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宁宗时期,即公元1194年至1224年之间。这个时期,南宋政权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土地问题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 赵师秀在少年时代便展现出过人的才情,科举功名方面也很顺利,但其仕宦生涯并不得意。他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职期间,因病休养,在此期间写下了这首《京华病后》。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京城的繁华生活并不热衷,反而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在这个时期,南宋文人崇尚隐逸之风,向往田园生活,这反映出他们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对现实的不满。赵师秀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多具有浓厚的隐逸色彩,以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