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陂山上作
一山大半皆槠叶,绝顶闲寻得径微。
无日谩劳携纸扇,有风犹怯去绵衣。
野花可爱移难活,啼鸟多情望即飞。
惟与寺僧居渐熟,煮茶深院待人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部分山都被槠树覆盖,在山顶上找到一条小径并不容易。
每天都在忙碌地带着纸扇,即使有风也不敢脱下棉衣。
野花看起来很可爱但难以移植,啼叫的鸟儿看起来很有感情。
只和寺庙里的僧人渐渐熟悉,在院子里烧水煮茶等待人们的归来。
去完善
释义
1. 润陂山:具体地理位置不详,可能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根据诗人赵师秀的籍贯推测。
2. 槠叶:一种常绿乔木——槠树的叶子。
3. 绝顶:指山的最高峰。
4. 闲寻:闲暇时寻找。
5. 径微:小路不明显,难以辨认。
6. 无日:天天如此,每天。
7. 谩劳:白白浪费精力。
8. 纸扇:用纸做的扇子,古代用于扇风祛热。
9. 有风犹怯去绵衣:虽然起风了,仍然担心寒冷而不愿意脱下棉衣。
10. 野花:野生花卉。
11. 可爱:令人喜爱。
12. 移难活:移植困难成活。
13. 啼鸟:鸣叫的鸟儿。
14. 多情:富有感情,此处表示鸟儿的叫声充满情感。
15. 望即飞:看一眼就要飞走。
16. 惟与:只有和。
17. 寺僧:寺庙里的僧人。
18. 居渐熟:逐渐熟悉居住的环境。
19. 煮茶:泡茶。
20. 深院:幽深的庭院。
21. 待人归:等待别人归来。
去完善
赏析
赵师秀的《润陂山上作》描绘了诗人在山上的所见所感。诗中,诗人以悠闲的笔触描绘出山中风景的变化和生活的恬静。从“无日谩劳携纸扇”到“有风犹怯去绵衣”,可以看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入微和对自然的敏感。在尾联中,诗人提到与寺僧逐渐熟悉,共同煮茶待客,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整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生活的高超把握,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润陂山上作》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描绘山林景色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80年前后,正值南宋孝宗时期。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然而,北方疆土已被金国占领,南宋政权始终面临着北方的威胁。
在这一时期,赵师秀的人生际遇可谓坎坷。他自幼聪颖过人,但科举屡次不第,直至晚年才得到一个小官职。他的诗歌创作受杜甫、黄庭坚等前辈的影响,以清新脱俗、雅俗共赏为特点。在《润陂山上作》一诗中,赵师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润陂山的美景,表达了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此外,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也值得关注。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浓厚,士人阶层重视文学创作,诗歌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同时,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士大夫对现实充满忧虑,他们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民族尊严的坚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