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
乌纱巾上是黄尘,落日荒原更恐人。
竹里怪禽啼似鬼,道傍枯木祭为神。
亦知远役能添老,无柰高眠不救贫。
此地到城惟十里,明朝难得自由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头戴黑帽顶着漫天尘土,夕阳下荒野更令人心悸。
竹林间怪异的鸟鸣如厉鬼嚎哭,路边枯萎的树桩成了祭祀的对象。
我也知道遥远的戍边生活催人衰老,却无法靠安眠来缓解贫困。
这里离城市只有十里的路程,明天终于可以摆脱这种困境了。
去完善
释义
《十里》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诗词的字词注释:
1. 乌纱巾:古代官员所戴的一种头巾。这里借指诗人的身份。
2. 黄尘:尘土,这里形容道路的尘土飞扬。
3. 落日荒原:太阳即将落下的荒凉的原野。
4. 恐人:使人恐惧。
5. 竹里:竹林深处。
6. 怪禽:罕见的鸟类。
7. 啼似鬼:鸣叫的声音像鬼魅一样诡异。
8. 道傍:道路旁。
9. 枯木:干枯的树木。
10. 祭为神:当作神灵来祭祀。
11. 远役:离家的行役。
12. 高眠:深度睡眠。
13. 无柰:无可奈何。
14. 明朝:明天。
15. 难得:难以得到。
16. 自由身:自由自在的身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描绘手法展现出一幅离别时荒凉的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物的情绪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人感受到了离别之际的哀愁与无奈。在诗歌中,“乌纱巾上是黄尘,落日荒原更恐人”两句描绘了诗人在离别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恐惧和担忧。紧接着的“竹里怪禽啼似鬼,道傍枯木祭为神”则通过对竹林中的怪禽和路边的枯木进行描绘,展现了离别时的荒凉气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恐惧。诗人以“亦知远役能添老,无柰高眠不救贫”来表达自己对于离别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反映出诗人的深切情感。最后,“此地到城惟十里,明朝难得自由身”则意味着诗人即将离开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尽管距离城市只有短短的十里,但诗人却感到无比的哀愁与不舍。整首诗歌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诗人对于离别的感慨与留恋,展现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里》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6年左右,正值南宋后期,时局动荡,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
赵师秀出身世家,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历任州郡官员,后因战乱而辞官回乡。在这段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然而,他在故乡的农村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在这一时期,南宋王朝已经衰败不堪,政治腐败、军事衰弱、社会矛盾尖锐。北方的金国、蒙古等民族势力日益强大,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赵师秀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