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哀
交交谷鸟哀,鬰鬰涧松折。
山民无还期,春物失怡悦。
平生感斯人,难以常理说。
共智己则愚,忽巧众亦拙。
芳名信可垂,在世何寂灭。
含凄为卜兆,窀穸利兹月。
行当宿草生,当使我泪歇。
未知百年后,谁复耕此穴。
寄言苦吟者,勿弃摄生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谷中的鸟儿在悲鸣,涧旁的松树郁郁葱葱。山里的居民没有归期,春天的美好无法让他们愉悦。我这一生感叹这些人,他们的情感很难用常理来理解。众人认为他们愚蠢,而他们在某些方面又表现出机巧。美好的名声确实可以流传下去,但他们活着的时候却无人问津。含着悲痛为他们占卜吉凶,希望这一个月的墓地对他们有利。等到野草生长时,我的泪水就会停歇。不知道一百年后,谁会再次来到这个墓穴耕种。告诉那些苦思冥想的人,不要抛弃养生的秘诀。
去完善
释义
1. 交交:意为鸟叫声此起彼伏,这里形容鸟儿在悲伤地叫唤。
2. 谷鸟:生活在山谷的鸟类,如布谷、画眉等。
3. 鬰鬰:意为枝叶繁茂的样子,这里形容松树郁郁葱葱的景象。
4. 涧松折:涧松指生长在溪涧旁的松树,折指松树被折断。
5. 山民:指居住在山区的农民。
6. 春物:春天里的动植物。
7. 斯人:这个人,这里指的是山民。
8. 常理说:用正常的道理来解释。
9. 芳名:美好的名声。
10. 含凄:怀着悲痛的心情。
11. 卜兆:通过占卜预知吉凶征兆。
12. 窀穸:墓地。
13. 兹月:这个月。
14. 宿草生:形容杂草丛生。
15. 摄生诀:养生秘诀。
去完善
赏析
《后哀》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著名作品,抒发对人生和自然界的深深感慨。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前八句主要描绘自然景色和山民的困境,后八句则是诗人的感想和对生死的思考。
“交交谷鸟哀,鬱鬱涧松折。山民无还期,春物失怡悦。” 这是诗人对自然界中悲凉的描述。交交的鸟儿在悲哀地啼叫,郁郁葱葱的山涧松树被摧残。山里的农民无法回家,春天的美景也不再令人愉快。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山民遭遇的同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失落之情。
“平生感斯人,难以常理说。共智己则愚,忽巧众亦拙。” 这是对人生命运的感慨。诗人深感人们的命运无常,很难用常理来解释。智慧之人往往认为自己愚昧,而那些狡猾之徒却表现得笨拙。这里揭示出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独特见解。
“芳名信可垂,在世何寂灭。含凄为卜兆,窀穸利兹月。” 这是对死亡和身后的思考。美好的名声确实可以流传后世,但在世时又为何会沉寂呢?满怀悲痛地为死者的卜兆而担忧,墓穴的建造应该在这个月完成。这里表达了对死亡的无奈和对逝者深深的哀痛。
“行当宿草生,当使我泪歇。未知百年后,谁复耕此穴。寄言苦吟者,勿弃摄生诀。” 这是对未来和养生的关切。等到墓地长满杂草,我的悲伤将会减轻。百年之后,不知谁会再次耕种这个坟墓。我告诫那些苦苦追求诗歌的人,不要忽视养生之道。这里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总体来看,《后哀》展现了赵师秀对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色的独特见解,揭示了生命的无常、矛盾和无奈,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我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后哀》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27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大军南下侵略,国家局势岌岌可危。而赵师秀作为一位士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曾参加科举考试,希望为国效力,但未能如愿。这种失意的心境,使得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故国的哀思和对战乱中的百姓的同情。
在诗歌中,赵师秀以“天地英雄气,千秋义士心”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同时,他也通过描绘战乱的残酷现实,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来揭示当时百姓的痛苦生活。这些诗句都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