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访韩仲止不遇题涧上

标题包含
访韩仲止不遇题涧上
隔涧竹扉深,苍童引客寻。 虽然乖晤语,犹得见园林。 野蔓时妨步,山蝉亦好吟。 石根泉数斗,清冷应人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师秀,字紫芝,号乐闲,是南宋著名的文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生卒年不详,但据考证,他大约生活在公元1170年至1219年间。 赵师秀出生在浙江金华一个书香世家,家境优渥。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出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小溪对岸竹林掩映,青翠欲滴;由苍老童子引导访客探寻这幽静之地。尽管沟通不便,但足以领略到这如画般的园景之美。丛林间的蔓草有时会阻挡脚步,山间鸣叫的蝉声也不失为动听的自然之音。在石头下涌出的清泉,清凉怡人,让人心情舒爽。
去完善
释义
1. 涧:山间流水的沟。 2. 扉:门扇。 3. 苍童:头发花白的老人。这里指老仆人。 4. 乖:违背,离别。 5. 晤语:会面交谈。 6. 野蔓:野生的藤蔓。 7. 妨:妨碍。 8. 石根:石头的底部。 9. 清冷:清爽凉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访韩仲止不遇题涧上”,是一首访友不遇的诗。诗人以“隔涧竹扉深,苍童引客寻”开篇,描绘出寻访友人韩仲止的过程,通过“隔涧”、“竹扉深”等字眼展现出距离的隔阂以及友人居处的幽静。接下来,“虽然乖晤语,犹得见园林”两句传达出虽未能与友人相见交流,但能在其园林中获得愉悦的感受,流露出诗人的豁达态度。 接下来的“野蔓时妨步,山蝉亦好吟”则转写山中景致,通过野蔓妨碍行走、山蝉鸣叫等细节刻画了自然环境的生机和活力。最后,“石根泉数斗,清冷应人心”描绘出山泉从石缝中流淌而出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清泉的清泠和沁凉,既照应了题目中的“涧上”,又通过“应人心”三个字反映出诗人在此景中所获得的心灵慰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访韩仲止不遇题涧上》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拜访友人韩仲止时未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正值战乱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的文人墨客多寄情于山水之间,通过游历、交游等活动寻求心灵的慰藉。赵师秀作为南宋诗坛的重要人物,与陆游、杨万里等文友互相唱和,以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人生际遇方面,赵师秀曾担任过地方官职,但因官场黑暗而辞官归隐,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与韩仲止等友人志趣相投,经常一起游览山水,交流诗文。在这首诗中,赵师秀虽然没有见到韩仲止,但他依然以愉悦的心情欣赏山涧美景,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金国入侵中原,使得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抗金事业,或寄情山水,抒发爱国情怀。赵师秀的这首诗虽然描述的是个人经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共同心态和生活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