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耘之无为
双旌虽有旧,道路亦劳形。
不用携书尺,惟当带酒瓶。
柘空淮茧白,梅近楚秧青。
尔以亲为请,仁人岂厌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双旌虽然有年头,但行路仍然辛苦。
不必携带书卷和尺子,只要带着酒瓶就好。
淮水岸边柘树的空地上,茧子洁白如雪;楚地附近,梅花旁的秧苗显得青青。
我为你恳切请求亲情,仁爱的人难道会厌恶听闻吗?
去完善
释义
1. 双旌:古代官员出行时所持的旗帜。这里指官员身份。
2. 劳形:劳累身体。
3. 书尺:书信。
4. 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可用来编织麻绳等。
5. 淮茧:淮河流域出产的丝织品。
6. 楚秧:楚国出产的稻种。
7. 尔:你。
8. 亲为请:因父母需要照顾而请假离开官职。
9. 仁人:仁爱之人,这里指君王。
10. 厌听:不喜欢听到的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送谢耘之无为》,是赵师秀写给自己朋友谢耘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描述与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心情以及临别赠言,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深关切和祝福。
首联“双旌虽有旧,道路亦劳形”,描述了诗人和朋友即将分离的场景。这里的“双旌”指的是古代的官员出行时,作为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来象征诗人和朋友的离去。尽管他们曾在一起共事过,但这次离别仍然让他们感到辛苦。
颔联“不用携书尺,惟当带酒瓶”,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叮嘱。诗人提醒朋友在旅途中不必过于劳累,只需要带上美酒,享受旅程。这两句既表现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也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颈联“柘空淮茧白,梅近楚秧青”,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将要去的那个地方的期许。那片土地上的棉花洁白如雪,梅花盛开的地方庄稼长势良好。这些美好的景象象征着友谊的长存和美好的未来。
尾联“尔以亲为请,仁人岂厌听”,是对朋友的劝诫和祝愿。诗人希望朋友能时刻以亲情为重,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这样人们自然会喜欢听他的意见,愿意与他交往。这也是诗人对朋友最真诚的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谢耘之无为》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
赵师秀在这个时期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失利,未能获得功名。然而,赵师秀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他转而投身诗歌创作,成为了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广受欢迎,被誉为“永嘉四灵”之一。
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南宋与金国的对峙。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墨客选择远离政治,转向文学创作。赵师秀也是其中的一员,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