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严州潇洒亭

标题包含
严州潇洒亭
高榭出禅关,人家向下看。 千峰春隔雾,数里夜闻滩。 偶至因成宿,前游亦值寒。 州人多有咏,何不见方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师秀,字紫芝,号乐闲,是南宋著名的文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生卒年不详,但据考证,他大约生活在公元1170年至1219年间。 赵师秀出生在浙江金华一个书香世家,家境优渥。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出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高楼耸立进入禅修之门,人们在此俯瞰大地。 春天云雾缭绕着千座山峰,夜晚便能听见数里之外的河滩声。 偶然造访便在此留宿,从前游玩时也正值寒冷天气。 州里的人们多有吟咏诗篇,为何没有见到方干的佳作呢?
去完善
释义
1. 严州:古地名,即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一带。 2. 潇洒亭:位于严州的一座亭子,取意于“风光潇洒”。 3. 高榭:指建造在高地上的亭台楼阁。 4. 禅关:佛教语,比喻悟道的门径。这里借指亭子所在的高地。 5. 人家:居民居住的地方。 6. 千峰:形容山峰众多。 7. 隔雾:云雾笼罩。 8. 数里:几里路程。 9. 夜闻滩:夜晚听到河滩的声音。 10. 偶至:偶尔来到。 11. 成宿:过一夜。 12. 前游:以前来游玩。 13. 值寒:遇到寒冷的天气。 14. 州人:严州的人民。 15. 有咏:对潇洒亭有所歌咏。 16. 方干:唐代诗人,曾任严州刺史,写过许多描绘严州景色的诗作。
去完善
赏析
《严州潇洒亭》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对潇洒亭的描述,展现了严州的优美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首联“高榭出禅关,人家向下看”,点明了潇洒亭的位置和高处俯瞰的风景。禅关,指寺庙的入口,这里用来形容潇洒亭周边的环境氛围,凸显其宁静致远的特点。透过高大的亭子,人们可以看到下方的景色和人家,形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 颔联“千峰春隔雾,数里夜闻滩”,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进一步描绘了严州的自然之美。春天时,山峰被雾气笼罩,显得若隐若现;夜晚时,数里之外的河滩传来了流水声。这些景象使得严州的美景更加生动立体。 颈联“偶至因成宿,前游亦值寒”,表达了作者对潇洒亭的情感寄托。他偶然来到此地并决定留宿,回想起过去的游历,同样也在寒冷的时节。这里的“宿”与“寒”,既是对天气的描述,也是对心灵感受的刻画。 尾联“州人多有咏,何不见方干”,则是通过与著名文人方干的对比,表达了对严州文化繁荣的赞美。在这座古城里,许多人都曾写诗赞美过潇洒亭及周边的景致,而赵师秀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像方干那样杰出的文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严州潇洒亭》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是公元1240年左右。在这一年代,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北方金国崛起,中原地区战乱不断,而南宋内部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赵师秀生活在这个时期,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他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导致他的仕途生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然而,赵师秀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兴衰。 在这首诗中,赵师秀通过描绘潇洒亭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热爱。他用“潇洒”来形容这座亭子,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渴望。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共同努力,保卫家园。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