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鲍县尉

标题包含
和鲍县尉
留僧秋阁上,身自伴僧闲。 潄齿临寒水,焚香对远山。 野禽偷果去,童子借经还。 余兴成诗句,高题屋柱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师秀,字紫芝,号乐闲,是南宋著名的文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生卒年不详,但据考证,他大约生活在公元1170年至1219年间。 赵师秀出生在浙江金华一个书香世家,家境优渥。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出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秋天的楼阁里留下僧人,身体陪伴着僧侣们尽享闲暇时光。 用寒冷的水漱口,面对着远方的山峦焚烧香火。 野鸡悄悄偷走果子离去,孩子们借来经书归还。 我的雅兴化为诗行,书写在高耸的柱子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 鲍县尉:诗人友人,任鲍县县尉,一种地方官职。 2. 留僧:指留下僧人一起共度时光。 3. 秋阁:秋天的楼阁,这里指的是诗人与鲍县尉相聚的地方。 4. 潄齿:用冷水漱口清洁口腔。 5. 焚香:点燃香火,表示敬意或静心养性。 6. 野禽:野外生活的鸟类。 7. 偷果:采摘果子。 8. 童子:年轻仆人。 9. 借经:向寺院借经书阅读。 10. 余兴:指诗人的兴致盎然。 11. 高题:把字写在高处,以示庄重。 12. 屋柱间:房屋柱子之间,这里是诗人创作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和鲍县尉》这首诗是赵师秀与鲍县尉的唱和之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秋阁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诗人与僧人共度闲暇时光的场景。通过对“潄齿临寒水”、“焚香对远山”等细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闲适自得的心境。同时,诗中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通过“野禽偷果去,童子借经还”两句,诗人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最后,诗人将这种愉悦的心情化为诗篇,题于屋柱之间,体现出诗人对诗歌的热爱。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鲍县尉》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78年至121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赵师秀曾任徽州绩溪县令、浙江提举等职,宦游江南各地。 在创作《和鲍县尉》时,赵师秀正身处江南地区,这里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人在任期间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交往密切,交流诗歌创作心得。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师秀创作出了一系列描绘江南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作品,《和鲍县尉》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