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萼红·玉婵娟
玉婵娟。甚春馀雪尽,犹未跨青鸾。疏萼无香,柔条独秀,应恨流落人间。记曾照、黄昏淡月,渐瘦影、移上小阑干。一点清魂,半枝空色,芳意班班。重省嫩寒清晓,过断桥流水,问信孤山。冰粟微销,尘衣不浣,相见还误轻攀。未须讶、东南倦客,掩铅泪、看了又重看。故国吴天树老,雨过风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玉婵娟:美丽的花儿。
春馀雪尽:春天过去了,雪也化了。
青鸾:传说中的一种神鸟。
疏萼无香:花瓣稀疏,没有香气。
柔条独秀:柔弱的花枝独自开放。
流落人间:从天上降临到人间。
黄昏淡月:指月亮在黄昏时分变得暗淡。
瘦影:指花儿凋谢后的影子。
小阑干:较小的栏杆。
清魂:清新脱俗的气质。
空色:空虚的颜色,形容花儿凋谢后的景象。
芳意班班:美好的意境。
嫩寒清晓:清晨微寒的感觉。
断桥流水:形容水流湍急。
问信孤山:向孤山打听消息。
冰粟微销:形容花儿的形态逐渐消失。
尘衣不浣:比喻花儿的凋谢。
轻攀:轻轻地攀爬。
东南倦客:指在东南地区生活的人。
铅泪:眼泪。
故国吴天树老:故乡的树木已经衰老。
雨过风残:形容风雨过后的一片狼藉。

去完善
释义
1. 玉婵娟:形容花朵如玉般美好。
2. 春馀:春天的尾声。
3. 青鸾: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象征祥瑞与高雅。
4. 疏萼:指花瓣稀疏的花朵。
5. 瘦影:指花朵凋谢后的形象。
6. 阑干:古代建筑物的围栏。
7. 清魂:指花朵清幽的香气。
8. 空色:指花朵的空虚和美丽。
9. 芳意班班:形容花朵的美丽。
10. 嫩寒清晓:指春天早晨的寒冷天气。
11. 断桥流水:西湖十景之一,位于杭州。
12. 孤山:西湖中的一座岛屿,以梅花著称。
13. 冰粟微销:形容梅花凋谢的过程。
14. 尘衣不浣:形容梅花的花瓣容易沾染灰尘。
15. 轻攀:轻轻触摸花朵。
16. 倦客:长期在外奔波的人。
17. 铅泪:眼泪,这里指作者的悲伤之情。
18. 故国吴天:指作者故乡所在的江苏一带。
19. 雨过风残:形容春天的天气变化。

去完善
赏析
《一萼红·玉婵娟》是一首借花抒怀的词作。词人以“玉婵娟”为切入点,描述了春天的美景和感慨。“春馀雪尽”暗示春天即将离去,而“犹未跨青鸾”则表现出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接下来的描绘中,词人借“疏萼无香,柔条独秀”展现了一幅淡雅的画卷,然而这种美丽却与流落的命运紧密相连,让人不禁生出一丝哀愁。紧接着,词人以“黄昏淡月”和“瘦影、小阑干”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冷清和孤独,同时也寓含了自己命运的无奈。下片则转向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盼。“嫩寒清晓,过断桥流水,问信孤山”表达了对旧时光的思念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冰粟微销,尘衣不浣”则是将自我融入自然景象,借物抒情,传递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结尾部分,词人以“东南倦客,掩铅泪、看了又重看”展示了自身的情感冲突和执着追求,并以“故国吴天树老,雨过风残”收尾,既呼应了开头,又展现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并通过借花喻人手法,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悟,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一萼红·玉婵娟》是南宋词人王沂孙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约为公元1276年左右。此时,元军已经攻占临安(今杭州),南宋朝廷灭亡,宋室南渡建立南宋,成为偏安江南的小朝廷。
在这个时期,王沂孙身处临安,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民族的苦难。他的词作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在《一萼红·玉婵娟》中,他以“玉婵娟”为意象,表达了对故国的哀思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士人阶层的精神风貌也日渐颓废。面对国家的困境,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于抗元事业,但终究未能挽救国运。王沂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自己的词作表达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