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萤
碧痕初化池塘草,荧荧野光相趁。扇薄星流,盘明露滴,零落秋原飞磷。练裳暗近。记穿柳生凉,度荷分暝。误我残编,翠囊空叹梦无准。
楼阴时过数点,倚阑人未睡,曾赋幽恨。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何人为省?但隔水余晖,傍林残影。已觉萧疏,更堪秋夜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池边的绿色痕迹刚刚化成青草,萤火虫的光芒闪烁在田野间。轻摇的扇子如繁星点点,盘中露水仿佛晶莹剔透的宝石。磷火在秋天的原野上闪烁,忽明忽暗。夜晚凉爽的风穿过柳树和荷花,让人沉浸在夜色之中。这让阅读经典文章的我们感慨万分,翠绿的书袋里只留下叹息和对梦境的无尽期待。
夜幕降临,高楼的影子投在地上,倚栏的人儿还未入睡,他们在吟咏那些哀愁的诗句。汉朝的皇家宫殿长满了青苔,秦始皇陵周围落叶纷纷,这些景象都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悲凉。有谁能够理解这其中的深意呢?只有那水中的残阳,林间的斑驳光影。这种感觉如同深秋的夜,愈发让人感到寂寞与寒冷。

去完善
释义
1. 碧痕:指萤虫绿色的微光。
2. 化:此处意指萤虫的出现。
3. 池塘草:意指萤虫出现在夏季的夜晚。
4. 荧荧野光:指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的光亮。
5. 相趁:意为相互照应。
6. 扇薄星流:形容萤虫尾部闪烁的微光如星星一般。
7. 盘明露滴:指萤虫在清晨露水中的景象。
8. 零落秋原飞磷:意指秋天来临,萤虫逐渐消失在荒野中。
9. 练裳:指绸缎制成的衣服。
10. 穿柳生凉,度荷分暝:描绘了萤虫在夏日夜晚飞舞的场景。
11. 误我残编:意指萤虫闪烁不定,让人无法看清书卷上的文字。
12. 翠囊空叹梦无准:此处用萤虫发光比喻梦想难以实现。
13. 楼阴时过数点:形容夜晚时分月光洒下的斑驳光影。
14. 倚阑人未睡:表示人们在月光下靠着栏杆欣赏景色。
15. 汉苑飘苔,秦陵坠叶:用汉朝的御苑和秦始皇陵的落叶,暗示历史的变迁。
16. 何人为省:表示无人懂得关注与关心这美好的夜景。
17. 但隔水余晖,傍林残影:形容萤虫在水边和林间的微弱光芒。
18. 已觉萧疏,更堪秋夜永:表示秋天的夜晚让人感觉孤独,而且时间显得特别漫长。

去完善
赏析
《齐天乐·萤》是一首描绘萤火虫的诗词。开篇以“碧痕初化池塘草,荧荧野光相趁”勾勒出萤火虫在夜色中飞舞的场景。接下来的“扇薄星流,盘明露滴,零落秋原飞磷”则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萤火虫的飞舞和光影变化。
接下来的“练裳暗近。记穿柳生凉,度荷分暝。误我残编,翠囊空叹梦无准”则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心境。这里的“练裳暗近”是说萤火虫在夜色中的飞舞如同衣衫相近,而“穿柳生凉,度荷分暝”则是描述了萤火虫在柳树、荷花之间穿梭的场景。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未能准确捕捉到这些美好的遗憾。
下阕的“楼阴时过数点,倚阑人未睡,曾赋幽恨”描绘了主人公在夜色中独自倚栏,感叹世间的幽恨与悲凉。而“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悲伤的氛围。
最后,作者以“何人为省?但隔水余晖,傍林残影”表达了无人理解的孤寂之感,同时也通过“已觉萧疏,更堪秋夜永!”表达了对秋天的肃杀之气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哀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齐天乐·萤》是南宋词人王沂孙的代表作之一。该诗创作于南宋末年,正值元军攻占临安、宋室南迁之际。在这期间,词人与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承受着国破家亡的悲愤与痛苦,深深忧虑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在诗中,作者以萤火虫为载体,寄托了自己对故国的留恋和对战乱的忧虑。他在词中描绘了“月冷露华零”的环境,反映出当时战乱时期的悲惨景象,以及个人在面对时代剧变时的无奈与彷徨。
此外,他还通过赞美萤火虫的微弱光亮,表达出即使在黑暗时期,也要保持希望和勇气的心声。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他们虽身处困境,却依旧坚守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