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涨
万里吴江湘浦图,一春摹在小村隅。
南山欲霁北山雨,昨日平涛今日湖。
荻岸出时知水减,桐花过后有寒无。
老渔心在苍茫外,梦破三更水鸟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幅壮丽的吴江和湘浦画面,整个春天都在这个小村庄的角落里描绘出来。南边的山峰正在放晴,而北边的山峰却仍然下雨。昨天还是风平浪静,今天就变成了湖面广阔。知道荻岸出现就知道水位降低,桐花落尽后气温是否有寒意。经验丰富的老渔民的心早已超越了这个世界的纷扰,即使三更半夜被水鸟惊醒,也不会扰乱他的梦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吴江: 古县名,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一带。
2. 湘浦:湖南的湘江边。
3. 南山:泛指山脉南面的丘陵。
4. 霁:雨雪停止,天空放晴。
5. 北山:指山脉北面的丘陵。
6. 平涛:平静的波涛。
7. 湖:此处指湖水。
8. 荻岸:生长着荻草的岸边。
9. 水减:水位降低。
10. 桐花:桐树的花朵。
11. 寒无:寒冷与否。
12. 老渔:年老的渔夫。
13. 苍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14. 梦破:梦醒。
15. 三更:半夜时分。
16. 水鸟:生活在水边的鸟类。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江涨》描绘了春日江面的景色变化。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自然景色的瞬息万变,展现了无尽的想象空间。首联以“万里吴江湘浦图”开篇,呈现了宽阔的江景画卷;紧接着用“一春摹在小村隅”将这一景象具体化,使得画面更具生活气息。颔联则通过对天气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江面波涛的变幻,如“南山欲霁北山雨,昨日平涛今日湖”所描述的那样,寓意着生活的起起落落。颈联和尾联则以细节描写收尾,分别描绘了季节更迭中的水体变化以及渔人在这广阔世界里的心态。全诗寓情于景,情境交融,展现出一派宁静而生机勃勃的画面,富有浓郁的田园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徐宝之的《江涨》作于南宋晚期。此时的江南水乡时常面临洪水泛滥的问题。作者徐宝之成长于农村,对农民群众的疾苦深有体会。他亲眼目睹了江南水乡在洪水肆虐下的惨状,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江涨》。
在该诗的创作时间,正是南宋末年,中原大陆已经被金人侵占多年。而赵构渡江建立偏安政权,北方广大土地丧失,南宋政府为求偏安,日夜只知享乐,国势日衰。徐宝之作为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感到忧虑和痛心。
此外,南宋晚期的文学环境也深受时局影响。受到政治和民间文化的影响,诗歌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豪放派、婉约派等各种风格并存。这使得徐宝之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诗歌流派和表现手法,从而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在这首《江涨》中,徐宝之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技巧,描绘出洪水泛滥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