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姥矶 其二
朝发铜陵暮扬子,年年白浪江中归。
江人收身苦宜早,一生却向江中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晨从铜陵出发,傍晚抵达扬子江,每年都这样沿着长江白浪滔滔返回。
岸边的渔夫辛苦谋生,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一生都在江边度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慈姥矶:古代长江边的渡口,位于今江苏南京附近。
2. 铜陵:即今安徽铜陵,位于长江南岸。
3. 扬子:即今江苏扬州,位于长江北岸。
4. 白浪江:指长江。
5. 收身:收起行装,意指休息。
6. 宜早:应当趁早。
7. 一生:一辈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一首描绘长江风光的诗。诗中,诗人以长江为背景,通过对沿江两岸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首句“朝发铜陵暮扬子”,生动地描绘了船只从铜陵出发,傍晚时分到达扬子江的场景。这一句展现了长江的辽阔和船只的航行速度,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次句“年年白浪江中归”,则是对长江水势的描绘。“白浪”形象地表现出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而“年年”则强调了长江的水势常年如此,表达了自然的强大和力量。同时,这句诗也寓含着人生无常的感慨,让人联想到人生的起起伏伏。
接着,诗人在第三句“江人收身苦宜早”中,以“江人”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一种思考。这里的“收身”可以理解为结束忙碌的生活,回归宁静的心境。诗人认为,人们应该尽早学会在生活的忙碌中找寻平静,这样才能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保持内心的安宁。
最后一句“一生却向江中老”,则是对人生的一种无奈感叹。诗人通过“一生”和“江中老”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这一句诗,让人联想到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既有对长江风光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诗人通过对长江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自己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慈姥矶 其二》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一首词作。此诗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此时的沈括因“乌台诗案”受到牵连,被贬谪至楚州团练副使的闲职上。
在这段时间里,沈括遭遇了许多人生波折。首先,他因诗才出众而受到文坛同僚的赞赏,但由于文人相轻,一些嫉妒他的人暗中诋毁他的声誉。其次,由于政治立场和观点的不同,他在朝廷内部也遭受排挤。最后,他被贬谪至楚州,远离了繁华的汴京,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奈。
在沈括所处的时代,北宋正处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随着边境战争的爆发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北宋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沈括一方面通过诗词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另一方面也在科学和政治领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慈姥矶 其二》一词正是沈括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在这首诗中,他以慈姥矶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挂念。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依然坚守信念、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