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州秋日
草满池塘霜送梅,林疏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风叶断,愁心低逐雁声来。
流午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草地上布满了池塘,结霜的时候便是送走梅花的时节;树林稀疏,使得远处的楼宇与平台更显得清楚分明。天空广阔而紧密包围着古时的越国故地,慢慢地被浮云吞噬;海潮涌向孤独的城堡,带着月亮的倒影回到原处。旅途中的人梦想破灭,就像被风吹断的树叶那样无奈;忧愁的心情跟随着雁子的叫声逐渐低落。日子很快地过去,又到了九月九重阳节,到处可见令人喜悦的菊花盛开。
去完善
释义
1. 秀州:宋代时对嘉兴的称呼。位于今浙江省嘉兴市。
2. 草满池塘霜送梅:这句诗描绘了秋天景色,其中“霜送梅”指霜冻季节过后梅花凋谢的景象。
3. 林疏野色近楼台:这句诗描写了树林稀疏,秋天的田野景色呈现在眼前。
4. 天围故越侵云尽:这句诗表达了天空被古时的越国大地环绕,仿佛与云朵相接。
5. 潮上孤城带月回:这句诗描述了海潮涌起,月光照耀下的孤立城市景象。
6. 客梦冷随风叶断:这句诗表达作者在异乡梦中感受到的寒冷,以及随着风中的落叶渐渐醒来。
7. 愁心低逐雁声来: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心中忧愁的感觉,伴随着雁群的鸣叫声愈发浓烈。
8. 流午又喜经重九:这句诗表明正值午后时光,又是重九登高之时。
9. 可意黄花是处开:这句诗表示作者感到满意的是,黄色的菊花正在各个地方盛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景象,以秀丽、宁静的江南水乡为背景。首联通过“草满池塘”和“林疏野色”展示了一幅秋日草茂林疏的自然画面;颔联则以“天围故越侵云尽”表达了天空与远处山水的紧密联系,“潮上孤城带月回”则突出了江边孤城的夜景;颈联借助“客梦冷随风叶断”渲染了游子的孤独情感,“愁心低逐雁声来”则诉说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尾联则以“流午又喜经重九”表达时间已至重阳,以此为契机,诗人抒发了对于重阳风俗的喜爱及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色来反映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体现了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秀州秋日》是宋代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大约是他担任秀州(今浙江嘉兴)知州时所作。在沈括的生平中,他曾在多个地区担任过地方官员,这段时期他在秀州任职,这首诗表达了他在秀州的秋天时节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北宋王朝正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然而,外部边疆形势并不乐观,北方的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始终对北宋构成威胁。与此同时,国内的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势力也对国家稳定造成困扰。在这样的背景下,沈括作为一位负责任的官员,肩负着治理地方的使命,同时也在诗歌中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人朋友的挂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