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哑孝子

标题包含
哑孝子
  孝子无姓名,人以其哑而孝也,谓之哑孝子,亦不悉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为孝子也,谓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哑,不能言;与人处,以手指画,若告语者,人或解或不解也。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饥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家无食,乞人余以养,有所得,必持归陈母前,俟母食,然后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则嬉戏拜舞母前,母欢娱如初,然后已。母无他子,只一哑孝子。见孝子哑,始亦悲伤,继而且安之;久之,且以为胜不哑子也。有食瓜者,见孝子立於侧,与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闻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蹑其后,验之。信然,乃大骇服。已而母死,乡人方议醵钱敛,孝子蹶然起,牵乡人衣,至一井边,数数指水中。众讶之,姑引绳下视,则得钱累累;凡母之衾若与夫埋葬之费皆具,不知钱之所自来也,或曰:“孝子日乞归,必投一钱於中,积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赐孝子也才。”既葬母,即远游不归,人遂无有见之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孝顺的儿子没有具体的姓名,人们因为他哑巴并特别孝顺所以称呼他为哑孝子。关于他的具体籍贯也不详,只知道他是昆明人。哑孝子天生不会说话,但可以通过手势与他人沟通。他非常孝顺,母亲年纪大了,饿了冷了,他都会提前察觉并且照顾周到,不需要母亲亲口说出来。当家里缺粮时,哑孝子会通过乞讨来获得食物,而他每次得到食物都会带回家给母亲过目,等母亲吃过以后他才吃。如果母亲偶尔生气,他会通过玩耍和舞蹈让母亲开心。哑孝子的母亲没有其他的孩子,只有一个哑孝子。一开始看到哑孝子这样,母亲也很伤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也开始适应这样的生活,甚至觉得比有一个会说话的孩子还要好。有一天,有人在吃瓜的时候看到哑孝子站在旁边,就把剩下的瓜给他。哑孝子拿着瓜走了,那个人知道哑孝子会先把瓜给母亲,就悄悄地跟在他后面,想看看真实情况。结果发现哑孝子确实是这样做的,这个人对哑孝子的行为感到非常惊讶。后来,哑孝子的母亲去世了,乡亲们正准备凑钱安葬,哑孝子突然站了起来,拉住乡亲的衣服,带他来到一口水井旁,多次指向水中。大家都感到很惊讶,试着把绳子放入井中看个究竟,发现里面有大量的钱币,足够支付安葬的费用了。但没有人知道这些钱币是从哪里来的。有人说:“哑孝子每天都乞讨回来,一定是在水里投入了一枚钱币,时间长了就有了这么多。”也有人说:“不是的,这是老天爷赐给哑孝子的。”在安葬完母亲之后,哑孝子就离开了家乡,再也没有人见过他。
去完善
释义
1. 昆明: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地区,位于今中国云南省境内。 2. 以手指画:用手势比划来表达意思。 3. 俟:等待。 4. 已:停止。 5. 讵: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是”。 6. 蹙:皱眉。 7. 踣:跌倒。 8. 蹑:紧跟在后面。 9. 讶:感到奇怪。 10. 引绳下视:用绳子引导视线向下看。 11. 累累:形容数量多。 12. 衾:被子。
去完善
赏析
《哑孝子》以哑孝子的行为为核心,表现了其对母亲深沉的孝心,表达了孝道应当超越一切形式和语言表达的思想。诗文以哑孝子的“哑”特点开篇,暗示了其行为的无声胜有声,进一步凸显其孝顺母亲的纯粹感情。 接下来的内容,描述了哑孝子生活中的具体细节,如在饥寒之中首先考虑母亲的需求,乞讨食物归来后先行供母食用。这些都展示了哑孝子在生活琐事中对母亲的关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文章还提及了哑孝子在母亲生气时的应对方式,通过嬉戏拜舞来让母亲开心,体现了哑孝子深挚的感情智慧。 再者,作者通过哑孝子的母亲视角,展现了哑孝子的孝心逐渐感动了母亲,最终使得母亲对其哑的现象视为上天的馈赠,表现出哑孝子以行动感动了世界。 最后,文章叙述了哑孝子安葬母亲后的远游不归,流露出一种神秘的氛围,表达了哑孝子矢志不渝、无怨无悔地奉行孝道的精神。 总体而言,沈括通过描绘哑孝子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形象,倡导了无私奉孝的美德。同时,本诗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考,彰显了孝顺这一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哑孝子》是宋代科学家沈括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孝子形象,表达了他对孝道和亲情的深刻理解。在诗中,沈括通过哑孝子的故事,传递了孝顺、关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使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力量。 沈括(1031-1095)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中期的政治风云,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政治活动和军事战役。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著有《梦溪笔谈》等著作,对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哑孝子》创作的时期,北宋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腐朽,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沈括以孝子为主题进行创作,反映了人们对亲情的珍视和对道德底线的坚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